[推薦] 《真實故事》之道德的限度

作者: sunla (吠)   2016-04-18 15:07:56
然而故事的進展…喔不、或者可以說這故事根本毫無進展,事情到了最後
,沒有真相,殺人犯C給記者M的最後來信中,似乎又將故事推展了下去
,順勢鬆開了箝制在原有的謀殺案上的情、理、法之鍊鎖,
語言和文字的幻術再度讓真實成為了沾滿懷疑色澤的泡影。
事實並不存在,沒有事實。唯一的事實早已隨著遙遠的屍體而逝去。
真實存在於你與自己的看法之間──某種分歧,不安地,存在於真相與虛構之間。
──阿拉斯泰爾萊德(Alastair Reid)
小說開宗明義:這是一則真實故事。但其實故事始終在原地打轉
,在敘述者C與M的信件往返或訪談之間像沙漏般不斷翻轉而忘了所為何來…
這是一個逐步在排除敘事表面的案發經過、證據供詞、罪罰等等輪廓線條的去故事化的
故事,文本核心從M的偽造新聞報導事件開始、在進入C的殺人回憶之後,
全然呈現了角色心境的高度透明化:他們究竟在想著什麼?真正的情誼?個人的私欲?
厭棄而佯裝熱絡?…兩個分別在職業道德(被拆穿假報導的M)與人性道德(被控殺人
的C)出現重大瑕疵的人的對話,究竟又何者為真?當他們已經在社會上名聲毀了、
臭掉了的同時,該如何讓對方、自己或群眾相信一切?
這不是一個索求真相的故事,反之、它試圖在詮釋何謂「真實」。
閱讀過程中,你可以想起林林總總從記憶裡跑馬而過的新聞頭條,
那些貪污索賄性侵盜竊誆騙等等狗屁倒灶之事,一旦死無對證(缺乏直接證據下,
自我感覺良好的C將犯罪過錯理所當然地推給了亡去的妻。
好比無數罪犯將犯因推給了精神異常那樣輕易而果決),
我們該從哪一基準點來觀看事態發展,而非全然訴諸情感?道德的界線極其模糊,
當某個人悄悄跨過了,是否代表再也無法回身或只能讓大眾以偏概全(因為他那樣
所以全然不可信)?故事裡的C輕巧出入在那塊交織在情理法之間的連集區域裡,
虛實難辯、真假難分,罪與罰就在一念之間,永遠沒有完全公開的真相。
=====================================================================
=====================================================================
內容簡介
二○○二年二月,《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特約作家麥可克爾(Michael Finkel)獲知一則驚人消息─名為
克里斯汀隆戈(Christian Longo)的年輕男子因殺害全家而遭致通緝,
警方在墨西哥將他拘捕到案。然而他當時的化名正是─《紐約時代雜誌》作家麥可芬克爾。
翌日,《紐時》A-3版面刊登了更令人不安的新聞─來自編輯部的一則啟事,
其內容解釋特約作家麥可芬克爾因為一篇研究報導造假而遭受革職。儘管如此,
隆戈唯一願意接受訪問的對象即是麥可芬克爾,因此芬克爾動身前往奧勒岡林肯郡監獄,
意圖挖掘真相。一段詭異又懸悚的關係就此展開─由專題報導轉變為心理鬥智,
真相的本質既神秘、狡詐,兼及甚多咎由自取,謀殺、情愛與欺騙被交織為
一場引人入勝之敘事。
目錄
第一部份 謊言
第二部份 墨西哥
第三部分 愛
第四部分 死亡
後記
作者︱麥可 芬克爾 Michael Finkel︱
曾經走遍六大洲採訪報導,專題涵蓋非法獵殺野生大象、阿富汗衝突與以色列議題,
以及全球器官黑市交易等等。
文章發表於《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
《國家地理歷險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
《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君子雜誌》(Esquire)、
《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以及
《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
他為《紐約時代雜誌》撰寫的海地流浪難民故事,
榮獲利文斯頓國際新聞報導獎(Livingston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
現定居於美國蒙大拿州西部。
書系:愛小說71
ISBN:978-986-92388-5-4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6-3-11
特價:新台幣NTD320元/港幣HKD 107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