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推文這麼多人推《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忍不住出來回個文。
我寫《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的目的,就是為了想為臺灣史的研究鋪上墊腳石。
現在校園裡面雖然已經正式教臺灣史,坊間關於臺灣史的書也不少,
可惜屬性大多仍然「硬梆梆」、「悲情苦悶」。
畢竟學者書寫臺灣史之時,力求著墨於正史,想要鉅細靡遺力求還原真相,
甚至不惜將人事時地物列成好幾頁的表格,書末再附錄一疊參考書目。
當然,學者本身可能也不大會搞笑,也放不下身份搞笑,
而且「臺灣史」是種「學術」,和「搞笑」原本就劃不上等號。
但是,就是這樣「論文式」的書寫,
就造成一般人不小心翻開臺灣史的書籍,往往立即昏迷呼呼大睡。
在準備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我能將臺灣史寫得多『不正經』呢?」
是的,整本書寫得很不正經,我盡可能挑有哏的事情寫,
全書兩百多則註釋不像其他書都是標明文獻出處,而是說明笑點出處;
加上無時無刻添加謎之音括弧的自我吐槽,讓整本書像是死侍一樣的碎碎念風格。
與其說這本書是寫得好笑的臺灣史,我寧願稱它是會提到臺灣史的搞笑散文。
於是,我在敘事中刻意減少年代與人名,減輕讀者的記憶負擔;
加入大量的民間故事、歷史軼聞,還有搬出我個人的史料蒐藏來嚇嚇大家,
寫出這一本我敢擔保是臺灣史上最有梗的一本臺灣史。
我刻意將臺灣史寫得如此有梗,就是為了想讓原本一輩子都不可能讀臺灣史的人,
有意願踏出閱讀臺灣史的第一步。
我也很高興本書上市一個月以來,收到不少讀者正面的回應,
包括有讀者說有一個從不看書的親戚小孩(讀國一)來家裡,
翻到這本書居然愛不釋手,這位讀者大訝之餘立即把書送給他,寧願自己重買一本。
我也看到有些讀者是讀完之後推薦給自己的小孩讀,
也有例子是剛好相反,有位媽媽看到自己國三的女兒居然在課業壓力之下,
休息時間還在繼續看書,好奇詢問之下才知道這本書的。
非常感謝廣大的讀者,包括原文推文的書板板友們。
這本書不是沒有缺點,缺點就是搞笑太多、學術太淺。
對於批評搞笑太多學術太淺的讀者,我由衷感到敬佩,
並且建議趕快把書送人,請立即訂閱中研院台史所的《臺灣史研究》季刊。
有一位也曾經寫過臺灣史相關書刊的學者,在自己的網路空間批評我說,
我這本書是將臺灣史愚蠢化。我懷疑她只讀了網路文摘,並沒有看過書。
而且她可能沒有想到,我這本書其實是她著作的墊腳石。
我這本書,如果能吸引廣大的讀者,讀者讀出興趣,
就會去買第二本、第三本關於臺灣史的書,終究會嘉惠到正正經經寫臺灣史的學者。
所以我希望這本書不是讀者唯一一本臺灣史的書,
我期待它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本土的關愛,
然後有更多人得到啟發,去研讀、去挖掘、去研究、去創作。
這是《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上市至今天剛好一個月,
我想要對讀者講的話。
回到原PO問的推薦臺灣史的書,
我建議一些書單如下。
周婉窈的《少年台灣史》(通史)。
駱芬美的《被誤解的臺灣史》三書(偏重明鄭、清朝、日治史)。
陳柔縉的所有作品(但只偏重於日治史)。
管仁健的《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三書(但只偏重戰後史)。
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編輯的《百年追求》。(日治至戰後民主發展史)
公共電視編輯的《台灣百年人物誌》一二集。 (日治到戰後初期)
戴寶村編輯的《小的台灣史》,但作者筆法與題材龐雜,不見得每篇都有趣。
李筱峰的台灣史相關書籍當然也很專業(如《台灣史100件大事》),
但喜歡借古諷今,喜歡的人就讀得很爽,不喜歡的人就會認為他主觀意識太強。
以上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