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傷的親密關係中長大──
《跛鶴的羽翼──靈術師偵探系列》試讀心得
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mingerkant/wretch/523214371
書名:跛鶴的羽翼--靈術師偵探系列
作者:舟動
出版社:要有光
出版日期:2017/07/05
定價:360元
金石堂書介頁面:https://goo.gl/WnGjFa
--------------------
記得看過一個汽車廣告,影片中的父親自陳「
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的」。然而這
句slogan也曾引發一個討論:「到底,何時要
『學會』當爸爸?」要先做好預備才生小孩,
還是生小孩後邊摸索邊學習?
高雄市立圖書館右新分館屢遭縱火,幾乎同時
在中醫師陳倉城醫館隔壁的公寓,發生了一起
中年男女燒炭自殺的殉情案。承辦圖書館縱火
案的警員林昊義,受妹妹林婕妤之託調查殉情
案的概況時,發現兩起案件並非完全獨立事件
,也意外地讓一起陳年舊案的真相浮上檯面。
(PS:這裡的右新分館,應該是刻意虛構的,
可能因為書中發生事故,而刻意避開真實世界
所有的機關。)
舟動在《跛鶴的羽翼》中,主要想探討的,當
一個家庭中的親密關係與連結失衡之後,將對
整個家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本該守護著家人的安全
與幸福的,怎麼會反倒成為家人揮之不去的夢
魘?而一般認為會完全保護孩子的母親,又是
如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拋家棄子?當家庭
動力不再能維繫時,外人又怎麼能給予協助?
已經分崩離析的家庭,是否有重建的可能性呢?
作者在本書也提出了幾個處理家暴案件的難題
:社工工作繁忙,來自社會的期望又大,在同
個崗位上待個幾年已是資深社工,是個很難光
靠熱忱與理想就能持久堅守的職業;被行為人
(一般習稱受害者)雖有求助的管道,但卻因
缺乏自信或其他生活的願景,而裹足不前;行
為人(加害者)也可能曾是家暴的被行為人,
卻未能有過機會被聆聽到其內在的聲音,同時
也可能未曾有機會學習,原來還有不同的問題
解決方法;一個人同時可能扮演著行為人與被
行為人的角色,然而一般大眾卻可能只看到其
中一面。
在傳統的觀念上,男主外女主內,太多教條化
的教誨,好像是對性別分工一種諄諄提醒,卻
也形成一股無形的枷鎖,讓人們難以跳脫其桎
梏,即使是在被認為較民主、講究人權的歐美
國家也是如此。
書中出現過好幾個曾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受過
傷的人:有自責於因自己的任性,導致父親喪
命的警察,並認為母親只照顧著妹妹,卻沒任
何關心自己的舉止,直到母親臨終前,這仍是
他心中無法卸除的疙瘩;因為家暴導致母親殺
死父親,長大後希望能跳脫這股陰影,卻仍不
幸碰上家暴丈夫的可憐女子;想幫醉酒的父親
收拾環境,卻被父親誤會兒子要奪取他的酒瓶
,因而被打瘸了一隻腳的小男孩;因為父親的
嚴厲管教與家暴而心生叛逆,想振作卻又遭遇
不景氣,只得鎮日借酒澆愁,卻又重新重踏父
親腳步的男子;在家暴氛圍中長大,而展現對
人群的畏縮,而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小女孩。
深陷家暴泥沼的人,有時候需要的不僅只是公
平正義的伸張或制裁,可能更需要有人看到他
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也許陷在無止盡的自責
與悲傷中而無法跳脫,或是缺乏足夠的勇氣改
變現狀,抑是希望被發現他正在求助。
不管哪一種情況,他們也許都在祈求著被諒解
,過去的傷害無法復原,但未來的路途卻可以
被修正,過去的他無能處理曾有的遺憾,但這
並非是他的責任。為受過傷的內在小孩賦能,
就有可能讓家暴受害者生起勇氣,去面對橫阻
在其面前的阻難,或所需擔負的責任。
《跛鶴的羽翼》中可看到作者舟動的用心考據
,看到裡面附有的諮商紀錄、沙盤治療的功能
與意涵、還有靈術師偵探系列一貫的古籍佐證
,當然更不可或缺的推理要素,著實讓人在看
完後大呼過癮。
但願那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受過傷的靈魂,都
能遇上得以撫慰的抱抱,以再次發現自己的可
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