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板友好,
想向瞭解出版業商業模式的朋友請教,通常出版社選擇翻譯學術專書的方法是什麼?
起因是這樣,小弟有興趣書籍之一是與政治哲學有關的書,
例如最近商周出的《憤怒與寬恕》、《正義與差異政治》、衛城出的《基本收入》等。
這些翻譯書可能在學術上都有蠻重要地位,不過蠻難想像他們能夠賣得多好,
我可瞭解出版社出書以商業利潤為首要目的也是很合理的,
不過感覺是不是不只這樣?
例如《正義與差異政治》,原文(英文)版早在1990年就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
這本書在正義理論上有很重要地位,不過作者在台灣學界應該不算是特別有名,
與它相當理論地位的書籍、或更有名氣的作者(更能賣得好?)其實也有很多,
不過商周還是決定在2017年將它翻譯出版。
所以才在想說,出版社在選擇翻譯哪些書籍時,是不是有什麼推薦流程?
例如某些學者評估說,這本書,現在發行中譯本應該可以有不錯的市場,之類的?
還是說其實這就是出版社內部編輯部或市調部自己研究後得出的判斷?
會好奇問這個問題也是因為,其實我私心想推薦幾本書給出版社出中譯本,
一方面引介一些知識討論到台灣和繁體中文讀者,另方面我也覺得這幾本出來應該能賣。
不過我不是什麼咖,只個學術宅宅,當然說話和判斷都沒說服力和專業度,
因此想說,如果大約知道個方法,可以尋方法去找適合的人(例如教授之類)來著手這樣。
這想法或許有些異想天開,請板友多多包涵指教。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