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網誌版見此:https://lucialucy02.blogspot.tw/2018/02/blog-post.html
大略可以懂阿三在首次字母會讀書會極力想描繪的是什麼了,陳雪的敘述有股抽離感
,彷彿在那些人稱自述中,總有股太過輕透,不,毋寧說是太過清醒,彷彿朦朧可見的作
者介入的自我分析吧。(畢竟,尋常人有辦法自剖地如此哀憐而輕巧嗎?)但我仍舊是不
討厭,甚至說喜歡那樣可說是稍有破綻的透明感,陳雪的作品讀得不多,但字母會幾個短
篇、《摩天大樓》,都很喜愛,那是個對周圍充斥善意與包容的人,才能寫出的,對愛的
各種畸形都予以收容的,像是陽光照射室內,一片透亮的那種器量。那怕是個變態,是個
跟蹤狂,在她筆下都有著不被直接辱罵,而是停頓,探問本質的餘地,正是這停頓,讓我
不由得讚嘆,她真是個多情寬厚之人呀。
當然,責問她不夠接地氣,不夠深入角色,也是可以明白的。她跟吳明益某些方面類
似,吳是不管怎麼寫,人物都有一種憂鬱沉思的中年男性樣貌,從聲腔到思慮方式都逃脫
不了。陳雪則略微不同,在她的描繪方式中,微微可見某種全知視角,隱遁在貌似第三人
稱自述的敘述內,陳雪的存在彷彿三稜鏡吧,偶爾光打亮,折射出來,就窺見作家的存在
了。
而看來看去,以單篇來論,我還是最愛開端謝保羅的故事(記憶圖書館的女孩排第二
),爾後結構漸漸明晰後也喜歡(畢竟也不能繼續浮生眾生相下去,遲早會乏)對於陳雪
對於命案後相干人物的「也許我也有罪」的設計,認為那平衡真的難得,情緒再氾濫些,
就顯得矯情了,可陳雪就是有辦法處理地有她自成一派的真誠。小說的結構有深意卻不複
雜難解,像是從人物轉為月份排序,不須多加思索,就可知乃命案喧囂散去,回歸日常的
客觀,卻不會因設計單純而失了深度。還有愛她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過生活的領悟,看似
簡潔,卻因知道背後千思百轉的痛苦摺疊,方知這了悟的不易與溫厚。
所以我難得討厭前後幾篇推薦解析文,覺得都講得過分複雜了,雖不是沒有見地,
卻......明明可以說得更清楚更簡單的呀,長文到炫學了,把原來簡單的東西變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