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圖文好讀版:https://doctorhsia.blogspot.com/2018/06/Transport.html
《貿易打造的世界》讀後感--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貿易打造的世界》,在半年以來的棓哥徵文書籍當中,不算是最厚的一本,但書中提及
的概念,算是迄今最多最龐雜的,接在《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及《理財小達人》後面閱
讀,可說是饒富趣味。
本書將兩位史學家在《世界貿易雜誌》(World Trade Magazine)的專欄文章,經編修後
集結成書;這兩個教授,一個主修中國史,另一個則專攻拉丁美洲史,書中雖是各自論述
,卻又交相印證--以史為緯,以地為經--從區域級事件的脈絡,逐漸搭載出世界經濟
史的整體性思維。
書裡蘊藏海量資訊,幾乎每個篇章都可以展開來講!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運輸」,以下
就由此出發,跟大家提出我的讀後心得--
--[貿易的本質,是追求更有效率的「交換」]--
或許很多人認為,貿易,是為了「積聚財富」,但那是貿易得到的「結果」;往更深層去
看,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在經濟活動上,讓每個人、每個群體、每個國家,能在「交換」
當中,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
而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貿易直接間接地促進了人類在科研、文化、政治等各領域的
長足進步,且圍繞著貿易主題,也延伸出經濟、金融、管理、傳播等各式各樣的學問。
試想想,若把一個生於工業革命前的十八世紀人類帶到現代的街道上,讓他瞠目結舌的,
姑且不論那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或是川流不息的鋼鐵車陣,就讓他走進巷子口那家 24
小時營業的超商--架上那琳瑯滿目的多種貨物、隨手可得的各國商品、即熱即食的便利
餐點、再來罐冰涼的啤酒--我想這就足以讓這個古人完全「嚇尿」啦!
孟子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來到現世,何止千工、萬工!能維持如此龐大且
複雜的「交換」與「連結」--這是欲望的功勞,這是運輸的功勞,這是貿易的功勞。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創新,世界,隨之改變。
※ ※ ※ ※ ※ ※
「人類的歷史,就是透過技術手段,不斷延伸自己肢體和器官的過程。」--赫伯特.馬
素.麥克魯漢
--[運輸改變貿易的六大發明]--
綜觀全書,加上我自身的見解,個人認為針對「運輸」方面,在時間的長河當中,有六個
重大的發明--輪子、大船、蒸汽機、鐵路、集裝箱、互聯網。
1﹒輪子:
遠古時期發明的輪子,讓人類可以更好地藉助馱獸的力量,極大程度地增加了貨載量;而
橡膠發明後, 「輪胎」讓動力機械的運轉效率,再次得到大幅的提升。
《槍砲、病菌與鋼鐵》當中,提到美洲的一大劣勢,就是在於缺乏大型牲畜類的物種,因
此在交通和軍事載具上,落後於歐亞大陸,加上其他種種因素,以致於後來被西葡二國輕
易地征服;本書也提及中美洲的山區林立,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只能組織奴隸隊伍--數
百名背負貨物的「馱人」,跋涉數千哩去進行貿易--如此落後的運輸方式,想必經濟效
益比起歐亞是差上太多。
歐洲人在亞馬遜雨林發現巴西橡膠樹後,防水又有彈性的天然橡膠,就成為重要的戰略資
源,英國和荷蘭等強國還千里迢迢把橡膠樹移植到東南亞密集栽種,以求達到最高的產值
,一戰時合成橡膠由德國發明,但天然橡膠輪胎目前仍是載物負重的較佳選擇。
《文明帝國四》的首發科技多半就是「輪子」,發展「輪子」之後,國家的工人才能建造
道路,也才能連結城市和物產,促進國家發展。(這裡舉遊戲當例子好像歪樓了 XDDD)
※ ※ ※ ※ ※ ※
2﹒大船:
航運能搭載的貨物,跟陸運完全是不同量級!大海,就是連通整個世界的大馬路。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在造船技術上持續進步,以至造出能遠洋航行的艦隊,鄰海的歐洲
國家,取得了天然的優勢;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接著是荷蘭,再來是四面環海的英國-
-英國可以擊敗其他列強成為日不落帝國,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它組織了當時最
強大的海上武力,掌握了最多的制海權。
很多人會怨嘆,先起步的中國,後來竟轉為保守的鎖國主義,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時機--
最大的大明寶船重達七千八百噸,比十九世紀前的任何英國海軍船艦還要大兩倍--在《
回到明朝當王爺》裡,主角楊凌幫明武宗找回了鄭和海線圖和寶船設計圖,解除海禁政策
,後來就順風順水一路開船到歐洲......真的有可能那麼美好嗎?
本書認為,限制中國向海洋發展的主因,很可能不是政策問題(當然明朝最大的外患來自
草原,所以國家重心後來轉移到北方防禦也是理所當然),而是「昂貴的木材」!
要造大船就需要龐大的木材做船桅,而在人口稠密的中國,大樹難以取得,造船成本也就
因此「水漲船高」,在衡量市場效益後,中國商人以進行近海貿易為主,選擇與印度和中
東的商人合作。
從數百年後的時空回望,當然會覺得中國很「短視」,但從當時人們的立場看來,穩當做
生意應是最合情合理的選擇;西葡二國的全球大發現,或許也沒多少「高瞻遠矚」--就
是在因緣際會下,交上了天大的好運。
航運在當今仍是世界運輸主力,「巴拿馬級」、「麻六甲級」甚至「超麻六甲級」的大船
陸續問世,搭載量上看兩萬個集裝箱,等於一艘船能裝超過十五億雙的鞋子!
※ ※ ※ ※ ※ ※
3﹒蒸汽機:
歐洲的進步,在工業革命後,可說是加速度的躍進,更大程度地把世界上其他國家拋在後
頭!自此之後,歐美的價值觀,正式主宰了整個世界。
不只在生產方面,從手工業到工廠,是巨大的轉型,運輸方面也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
大船不再倚靠風力或舵槳,機械動力克服了季節洋流和風向的限制,讓船隻能航行得更快
更遠,甚至逆流而上。橫渡大西洋的貨運成本,從 1815 年到 1900 年共降低了九成五。
本書提出,「工業革命」很可能不是歐陸宰制世界的「因」,而是「果」,自大航海時代
起,其他大陸的資源和貿易被歐洲列強壟斷,近乎是赤裸裸的掠奪--西班牙覆滅美洲帝
國後搶來的海量白銀、大批非洲黑奴被運到異地種咖啡和蔗糖、為了攤平英國貿易逆差抽
起印度鴉片的可悲中國人--這些搾取來的財富,源源不絕地回流到歐洲,直接成為後續
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的推手。
這很無奈,但「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在國際舞台上,是不滅的真理。
※ ※ ※ ※ ※ ※
4﹒鐵路:
隨著蒸汽機的持續研發,鐵路和火車,成為了現代化國家的血脈!
機械載具比起牛馬要可靠太多,在速度、載重及補給上有突破性的進展,也因此貿易不再
僅是圍繞水域進行,得以能往內陸延伸。鐵路降低了陸地上的運輸成本,達九成五。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學者甚至認為,一個民族要具備建造和營運鐵路的能力,才稱得上「天
生適合」進行現代化!姑且不論這個結論有多麼「倒果為因」,圍繞著鐵路運輸,一個國
家確實需要做出許多改變,像是更精確的統一時區和有效率的貨物裝卸。
本書論及鐵路發展的「頭部效應」和「先發優勢」--英國是最早發明鐵路的國家,其軌
距是四呎八吋,沿襲著古羅馬戰車和運煤車的輪距,雖然之後的科學家發現這個軌距過窄
,無法搭載效率最優化的火車頭,但重新鋪設軌道的成本過高,且市場持續圍繞窄軌投入
輪軸技術研發;不是最理想的英制軌距,後來仍成為世界標準,因為習慣使然。
《維多利亞二》的遊戲背景是十九世紀的工業時代,當中非常重要的科技節點,就是發展
鐵路,架設鐵路的省份不只工業產值大增,運兵上也有加成喔!(又來個遊戲梗還真玩不
膩啊 XDDD)
※ ※ ※ ※ ※ ※
5﹒集裝箱:
集裝箱的概念十分簡單,就是一個標準規格的大鐵箱--工廠生產貨物後放進集裝箱,直
接用貨車、火車或輪船,把集裝箱直接運到市場附近的物流中心再開箱分配貨物--如此
大幅節省了轉運時重新裝箱的時間成本;更重要的,同一大小的集裝箱能夠在貨輪上進行
層層堆疊,因此也降低了大量的航運成本。
其實在集裝箱之父馬爾柯姆.麥連(Malcom McLean)提出這個構想之前,也有人嘗試過
類似的想法(甚至他第一批集裝箱還是買前人的滯銷貨),只是他堅定地認為這條道路是
正確的,還把自己原本很賺錢的貨車公司賣掉,毅然踏入航運體系。
但與上述的鐵路發展史不同,具備先發優勢的集裝箱之父,並沒有功成名就,他的公司在
虧損連連當中破產收場。
雖然集裝箱的優勢顯而易見,但當時的整體運輸環境並沒有跟上,碼頭搬運工人的集體抵
制,物流並未確立標準化流程,碼頭的軟硬體還沒達到相應的升級,很多難題都需要一一
解決;就連「每個集裝箱中只能裝單一貨物才能達到效率最高」,這個看似淺顯的道理,
也是業界反覆摸索十幾年才得出的結論。集裝箱改變世界,讓運輸成本再度降低了九成五
。
在技術與環境成熟時,整合各方相關資源,汲取前人失敗經驗,這是「後發優勢」;如谷
歌和蘋果,不是網路時代的第一批公司,但它們做出了最好的產品,進而躍升業界龍頭。
※ ※ ※ ※ ※ ※
6﹒互聯網:
互聯網革命,不只是圍繞在電商、新零售、智能購物或無人超商在進行;事實上,數位化
在改變人們消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貨物的流動方式。
航運因為成本的優勢,所以仍是現代物流的核心,但是在幾大國際運輸公司的寡頭獨佔下
,效率相對低下;繁瑣的紙本憑證,讓貨物到港後很可能還在跑公文流程,浪費掉的不只
是這邊停泊在碼頭上的船支,陸上的貨車那頭也是花時間在枯等。
如果能將所有憑證電子化,並且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於整體運輸過程進行追蹤和資源調配
,就能大幅減少閒置的產能;根據對亞太地區的估計,全面推行電子憑證至少能省下 44
% 的時間和 31 % 的成本。
航運巨頭、專職跑文書的貨運代理人和無作為的政府官員,就像集裝箱早期的碼頭工人一
樣,不是很願意接受改變。
世界電商龍頭亞馬遜,目前已經捲起袖子自己幹了--設立物流中心,取得海上貨運代理
人執照,成立自己的貨運航線,添購了一些飛機--亞馬遜準備應用自身的平台整合優勢
,來進行整體物流的管控;中國電商如阿里巴巴,也在進行類似的嘗試。
※ ※ ※ ※ ※ ※
「物流是文明的一種標尺,因為它其實是在追求,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完成物
質在空間上的轉移。」--馬徐駿.《新知報告》第 4 期:傳統物流行業如何被改變
--[創新式破壞,破壞式創新]--
輪子,借助了走獸的力量;大船,借助了海洋的力量,蒸汽機,借助了死去動植物的力量
。
鐵路和火車發明後,幾乎所有的馬和馬車都失業了;集裝箱發明後,幾乎所有的碼頭搬運
工人都失業了--但當中,也有大量的新職業隨之而生。
而在互聯網時代,下一個被取代的,會是誰?下一個機會,會在哪裡?
※ ※ ※ ※ ※ ※
從大航海時代到工業革命,歐洲列強挾著難以匹敵的武力而來,把原本舊世界的貿易規則
完全打破--新的秩序,在大批的屍體上建立。
像在東南亞,從荷蘭到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都是用武力威逼那些落後國家,成為他們產業
鏈的一環,以整鍋端走的方式,獲取壟斷性利益,但有遠見的萊佛士不以為然,覺得這種
況境不可能長久;他認為奉行「自由貿易」,把持著運輸的黃金節點,吸納往來其中所有
商人的資金,讓貿易更便利、更公平,才能賺到更多錢;因此萊佛士抵抗著來自內外部的
壓力,創立了新加坡,後來的歷史證明了他是正確的--新加坡,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貿易
中心。
新加坡在 1966 年,也洞見了航運的未來,開始投注巨大的資金改裝碼頭,興建集裝箱專
用泊位,因此順利成為國際集裝箱的重要中轉港,目前新加坡一個港的貨運吞吐量,比法
國全部碼頭的總和還高!
※ ※ ※ ※ ※ ※
中國人古代的刻板印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是
皇權和官僚體制,為了能更好的控制整個中國才形成的;但過度地追求穩定性,就讓中國
在「創新」上落後歐洲大大一截,甚至到後來還淪為被列強瓜分的次殖民地 QQ
歷史沒有回頭路走,更沒有後悔藥吃!在互聯網時代,世界的變化太快,一味讀死書準備
通過考試拿個「鐵飯碗」,或許不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了;刻意練習、跨界吸取新知、持
續保有對學習的熱情,很可能是在新時代安身立命的主要原則。
還有--要對「貿易」有一定的認知--畢竟當今能跟美帝川普把臂言歡互相吹捧的,不
是我們的蔡總統,而是郭台銘總裁啊 XDDD
※ ※ ※ ※ ※ ※
「重大創新往往具備一種品質--橫向連接。」--羅政宇.《羅輯思維》第 84 期:改
變世界的箱子
--[福爾摩沙的幸與不幸]--
書中提到,因為政治的因素,台灣十分「幸運」。
反清復明的鄭成功需要後備基地,把原本準備把台灣建成產糖島的荷蘭人趕走了;滿清取
得台灣後,沒有規劃很多的製糖區域,因為怕島民太富裕,沒有多砍樹,也是希望原住民
保持樸素的狩獵生活--說到底還是為了方便管理的穩定性。
清朝衰弱,進駐台灣的外國人又開始大量製糖,直到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由於日
本也需要稻米的來源,所以才讓台灣維持了產業的多元性。
被列強「規劃」生產單一商品的地方,因為環境的破壞和時代的變遷,往往下場淒涼。
另外兩個盛產蔗糖的島嶼,海地和夏威夷,一個現況悲慘貧困,一個則直接被美國併吞。
※ ※ ※ ※ ※ ※
也因為政治的因素,台灣,是「不幸」的。
出則有敵國外患,還是世界第二的大鯨魚;入則無法家拂士,新聞上出現的只有八百壯士
。
台灣還在吵吵嚷嚷,拿夾娃娃來當小確幸,能源政策莫衷一是,金融改革裹足不前,在親
中與反中的意識形態之間拉扯、內耗、爭執。
有人可能會哀嘆台灣的匱乏(某地方首長還說若能挖到石油就好呢 @@),然而同樣是島
國的新加坡,資源更少,但他們努力抓住各種機會,博弈、石化、貿易,努力擁抱國際舞
台,最近還舉辦了世所矚目的川金會(有人還記得馬習會也是在新加坡辦的嗎~)
世界熙來攘往,如何在變動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考驗著領導者的大智慧,也需要我
們相互的信任與團結。
※ ※ ※ ※ ※ ※
「你們是一等一的大瘋子!我們深信我們死後,養活我們的土地也會養活我們的子孫,因
此我們安然離去,不為未來多操心。」--巴西原始部落的土著對遠渡重洋前來貿易的法
國資本家所言.《貿易打造的世界》
※ ※ ※ ※ ※ ※
書中的「毒品經濟」和「暴力經濟」部份,也都非常發人深省,後續有機會再與大家討論
;全書可說是牛肉滿滿,但畢竟是專欄文章的集結,整體性稍有欠缺,少數翻譯語句不甚
流暢,需要您的反覆咀嚼、細細品嘗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