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9571355030
不得不承認,拿到書之後我拖了一陣子才開始看,不是因為它很厚而看不完,裡面的每一
篇都不長,但我很怕自己會在翻開後欲罷不能的熬夜把它看完。
事實證明,猜想成真了。
這時候就會很慶幸自己閱讀速度不算慢,但事後整理筆記還是讓我頭很痛。
這是隔了多年之後重看村上春樹的第二本書,看完《村上收音機》本想直接從第一本作品
開始看的,結果看到這本書就忍不住了,囧。
這本書共分為十種文類,幸好有這麼分,否則要把眼睛從書上拔開大概會跟拔太乾的隱形
眼鏡一樣吧!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關於人物」和「關於《地下鐵事件》」。
前者刻劃出村上春樹非常生活的一面,一如《村上收音機》裡的很多篇,且因為談論的是
人物(通常是友人)而非太特別的主題或事物,不會有什麼主觀的既定印象,特別輕快幽
默。
其中,〈安西水丸只能讚美〉真的超酸的,笑翻我了,都能想像他的友人看到這篇會露出
多無奈的微笑了。
後者則針對地下鐵事件,從各種面向深入的剖析其想法,由於切入點非常明確,在理解其
觀點之餘,也見識到一位專職作家是如何對一個主題逐步拆解與建構其論述的。
〈東京地下的黑色魔法〉根據歷史脈絡逐步切割闡述出目前的社會現況是如何形成的,並
進一步描述加害者可能的心理狀態與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如何逐步推著他們走向絕望。然而
,在結尾處,村上春樹將重點拉回《地下鐵事件》的書寫動機,我想除了觀照被害者之外
,更有想表達「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加害者」的意味。
每個人都在這個社會脈絡中生存著,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意外,能夠懂得如何以對方需要的
方式關懷身邊的人,遭遇意外挫折時能找到可以給予支持的人,為了自己與他人能與身邊
的人建立各種關係。做得到這些的人,才能明白,那些受到傷害的都不是沒關係的人,他
們並不是「沒有臉,也沒有被賦予固有的聲音」,也不是「像電影上的路人一樣」的人們
,他們是跟我們一樣,有故事的人。
隨後,村上春樹在〈追求共生的人,不追求的人〉更明白說明了我們這些非當事人該如何
面對這樣傷及社會根本的痛。
台灣長久以來一直不乏面對這類型議題的機會,從第一起綁架案、搶銀行案,到白曉燕案
、劉邦友血案,到近期的數起隨機殺人案,這些傷痕逐步的改變台灣的社會氛圍,或者說
是都市氛圍,防備、不信任他人,甚至排斥改變,就怕危及自身的利益、安全,甚或是習
慣。這樣的氛圍第一個影響到的是關注社會走向的媒體,再加上目前的血汗就業環境,因
此大部分的媒體在遇到事件時,求新求快的狀況下只寫出了第一直覺的報導,充滿了遭遇
事件衝擊下的責難。
或許他們沒意識到,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每天不斷在改變專注的事件,也或許人們自己也沒
有意識到,我們其實是有感覺到痛的,所以逼自己麻木、逼自己移開目光去尋求無感的慰
藉,因應這些需求媒體推出更多嘻笑怒罵的新聞,因為的確是有人需要的。
於是逃避,或是用不在乎掩飾變成一種習慣,當必須面對時,就選擇「排除」這個看似簡
單的選項。
在這篇文章中,『把他們當成痛來接納,或有時是容忍──我想,這豈不就是和他們「共
生」的意思嗎?』我覺得很感動,但一開始並不知道為什麼感動。
現在有許多聲音要人們不要背負太多的心理壓力與負罪感,那很有道理,撐不住了絕對要
尋求支援。可這是有其社會脈絡的。整個社會漸漸不再是個群體了。社會是一個由人構成
的群體,但並非有人就是社會,假如社會中的個體毫無接觸與接納,又如何互相幫助?一
旦決定排除某些對象,即表示否決這些人從出生到消失的過程,但會產生事件是這些看似
巧合的過程所建構而成,於是排除的當下,人們就失去了抵禦類似事件發生的能力,類似
的事件可能有許多不同的過程構成,總是選擇相同的方式排除,人們就會漸漸失去判斷一
些過程是否需要調適、控制與接納的能力,無法知道自己面對的極限在哪,甚至開始害怕
自己是否隨時會被整個社會拋棄。
綜觀整個世界局勢,不正走向這樣的情況嗎?這些被一般社會價值觀排除的人集結起來組
成了犯罪組織、恐怖份子,但要說他們真的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在尋找能接受自己的對象,在人生旅途中會突然頓悟沒有人能夠真正接
受自己的一切,隨後便全心尋求能夠接納自己的人事物。如此說的話,那些狂熱分子就是
我們身邊擁有可全心全意追尋的目標的人,可組織中大部分的人不過就像社會上大部分雖
然做著無感工作但為了家人、為了活下去而努力著。說真的,假如有他人剝奪了誰的心靈
歸屬的話,那結果會是什麼?絕望的人若沒有足夠的心理強度與人際支援,很容易放棄一
切,或是不甘心的想毀滅一切。
對於那些組織中的人而言,不論是意外加入、身處社會邊緣被吸納,或是因為絕望、不甘
心,大概是沒機會回到一般社會了,甚至對當事人而言,說不定一開始就不覺得自己被社
會接納。
於是不論組織明講或心理暗示,甚至大環境給他們的感覺是:完成組織期盼的任務,或許
還能活著待在組織中,甚至被抓住了還在潛意識裡想著這時候假如不繼續忠於組織,就算
活下去也無法回到那個組織生活了。試著把「組織」換成「公司」或「歸屬」,或許就會
理解某些團體如何控制成員的心理。
其實甚至不需要去分析他們與其他人的異同,因為根本是相同的,我們都是人,需要關心
、接納與包容,雖然能夠理解對於受害者家屬想除之而後快的心情,但很殘忍卻必須說的
是,那對整個社會是無益的,即便無期徒刑的犯人,入監之後似乎像是在浪費納稅錢,但
若社會制度是健全的,只要對犯人合理的觀察與研究,對於改正社會上許多層面會有更大
的幫助,因為除了這些已經做出不可挽回的悲劇的人,其他的研究都沒有任何確切的結論
,他們自己對其生命歷程的詮釋提供了人類不再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
或許每個人都知道如何讓恐怖的事件不再發生,但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比起直接讓
某些人事物消失,其他做法不會太麻煩了嗎?干涉陌生人的生活,自以為是的強加所謂的
「正常」會比較好嗎?可是,既然已理解到沒有「不相干的人」這件事,難道活在共同擁
有「把麻煩都排除掉」這種信念的群體,不才是最可怕的嗎?兩難之下,我們究竟能夠做
些什麼呢?
村上春樹在最後的〈尋找有血有肉的聲音〉提供了答案,文中提到「對了。我們在某種意
義上是孤獨的,不過在某種意義上並不孤獨」。對於許多身上充滿千絲萬縷重要關係線的
人大概是生來就能明白甚至會覺得這是句廢話,這也是有些老人家會說「那種會想太多的
人就是太閒,忙一點根本沒時間想什麼孤獨不孤獨」的原因。
但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缺乏重要關係線了,說真的,數數除了工作上的聯絡一定會有人回
應之外,確定訊息發出一定會在一段時間內回應的人有幾個呢?當一兩天沒消息會主動聯
繫的有幾個呢?然而,假如我們一直關注著自己,想著上述提到的問題,絕對會感到萬分
的寂寞,因為每個人總有些希望有回應卻總是已讀不回甚至不讀不回的人。
學習走入並相信這個社會吧!許多人或是可以說每個人都正在為這個社會做某些事,不論
是住宅、薪資、醫療這類關係著每個月生活的事,運動、偏鄉、教育、法律這類幾年內會
產生影響的事,或是環境、生態、保育、氣候變遷這類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事,總是有
人正在關心與投身其中。
想要感覺不孤獨,想要相信這個社會,就必須手伸出去,做出關心的舉動,去聽去看正全
身心投入議題的人們如何處理我們關心的事,甚至可能會發現自己只需舉手之勞便能解決
這些議題中需要雙重或複合式專業的問題,而這些故事絕對會讓人變得更堅強、更快樂。
一旦這種以監督後信任的氛圍形成,被邊緣化的群體將受到關照而能夠知道如何取得支援
,說到底,我們不是在幫助他人,而是幫助自己更穩妥的生存下去。
假如要從本書挑其他印象深刻的句子,排除引用的名人名言,我很喜歡他在「致詞.感言
等」中〈周圍應該還有很多〉所寫的「我們小說家該做的事,是從各自的觀點,將那固有
的場所就算一個也好盡量多找出來。在我們周圍應該還有很多我們能做的事,只有我們才
能做的事。」
我想,不論是否真的存在「天職」,若能對目前手邊工作與達成中的理想富有使命,知道
所作所為的目的與目標,那就是幸福了。
另外,強推「關於音樂」的〈看見挪威的樹沒看見森林〉,看完當下我竟然願意把書放下
去找Norwegian Wood來聽啊!都不知道是因為村上春樹還是約翰.藍儂了。
最後,村上春樹真的是一位很迷人的阿伯。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