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網誌版:https://lucialucy02.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16.html
「不,這不奇怪,一點也不奇怪。音樂就是這麼回事喔。從最初提示的樂曲主題一路
看到最後,然後再回頭看,會看到怎樣的風景呢?貝多芬的日記有一句謎樣的文字『傍晚
會看清一切。』這句話的德文原文是什麼,若問洋子,洋子或許能告訴我們意思……不過
我想,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吧:隨著樂曲的發展,會發現,哦,原來這個主題帶有這種可能
性,如此一來,這個主題聽起來就不會和原來一樣了。在不知道花朵全開的樣貌下凝視的
花蕾,等到知道花朵全開的樣子後,在回溯的記憶裡就不是相同的花蕾了。音樂,並非只
向未來直線前進,也會一直像這樣,朝著過去展開。如果無法理解這一點,就完全不懂賦
格這種形式的奧妙。」--平野啓一郎《日間演奏會散場時》P25
受文案影響,本以為《日間演奏會散場時》若《愛在黎明破曉時》(儘管我根本沒看
過),是終生難忘的心靈交流,在短促的時間,雙方心有靈犀,話語彷彿碰觸到彼此的靈
魂底處,猶如天生契合的伴侶,卻未發展出長遠關係,僅是難以忘懷的人生片段。然而,
儘管有所相似,小說中的兩人卻在三次見面外,仍有通訊網絡,未免預期落差。但這不是
重點(欸),重點是我很喜歡這部透露出的「四十歲的愛戀」的成熟感。
故事套路雖不難猜,但作家處理地徐緩而誠摯,表現出兩人的心靈相通,而心靈相通
正是這故事的引領關鍵。當洋子無法跟三谷早苗解釋,為何外婆的死亡,會讓她對童年玩
扮家家酒的石頭產生陰影,這陰影不是因為石頭很危險,未移開而導致外婆受傷,面對對
方一再熱誠地安慰「不是你的錯」而溝通困窘時,是蒔野的解釋,讓她從困境脫逃。兩人
那一瞬的心靈相繫,成了愛情的開端。
兩人的愛戀,貌似急速,又情理到位,作為國際記者的洋子外派到巴格達遇到恐怖攻
擊一事,成了催化劑。小說家真切地寫出她不知該如何回應蒔野的關心慰問,拖延許久後
的真情流露,以及兩人二次相見後,面臨書信的親密、實際的生疏,那般落差帶來的膽怯
情感。兩人皆非衝動行事之人,相反地,他們很顧慮、很體貼,是典型的想很多的日本人
,卻擁有一顆不願妥協的心。也因此會被彼此吸引,也因此--
(下有雷)
小說內那封欺詐的電子郵件,才會如此輕易地瓦解兩人的情投意合。在真相揭發後,
兩人的念頭都是:「太愚蠢了!」是啊,多麼愚蠢,只要放下矜持,放下無謂面子,好好
溝通就能意會到的謊言,也不是沒注意到弔詭之處,卻……對於罪魁禍首,兩人都無法痛
下心怪罪,因為事情並未如此簡單,不是那樣輕易歸結於單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兩人都在
自我譴責,甚至,善意思考。就如同蒔野所想的:「蒔野明白應該寬恕妻子,既然結果是
幸福的,該怎麼否定那個原因呢。/自己絕非因為失去洋子,迫於無奈才跟早苗結婚。正
因確實愛這個人,才能一起生活到今天。於是,蒔野努力將那稍微鬆懈就會改變的脆弱過
去,維持在原有的樣貌。」(P326)
要怪罪很容易,要懊悔很容易,要痛哭流涕很容易,但現在呢?現在該怎麼辦?難道
要因為那份謊言,就要否定這五年來的一切?兩人無法如此清楚地切割,那是種溫柔,也
是種慈悲,更是歲月歷練下的,被迫養成的包容。已經不是能狂飆發洩的年輕人了,但依
舊想抱持戀愛的可能,忠於自己的自由,所以,小說的收尾毋寧是安全中帶著期盼的(或
許太保守安全了些)。第四次會面,一切留白,留在微笑相逢。我難免會覺得,如果作者
敢放大膽些,寫出後續,評價會更高吧,但那後續太痛心太寫實太煎熬了,之所以選擇戛
然而止,亦能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