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18-12-12 13:43:35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7868
2018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2018-11-30 22:35
王怡修 世新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https://i.imgur.com/YIpDOdt.jpg
夏末秋初,距離年終還有一段時日,各種年度總結的前哨工作已悄然開始。收到Openbook
寄來的年度好書入圍書籍,未開箱前,就先被紙箱誇張的尺寸嚇了一大跳。猜想今年的選
書應該都很具份量,評審工作更具挑戰性了。
果不其然,頁數超過500頁的書籍就占了十多本,好幾部更直接突破600頁大關,而且量多
質佳。以往進入決選的書籍,大部頭作品不算多,就算有也容易凸顯出這類書籍的缺點:
太紛雜、太學術性、閱讀容易失焦。在「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的評選標準下,厚實的
書籍若不是特別出彩,很難突圍。然而今年有所不同,在非文學類入圍書一本比一本頁數
龐大的客觀條件下,評審們也就不忌厚重,向讀者推薦了幾部份量驚人也絕對優秀的作品

▉中文創作量少質精
與翻譯書的陣容相較,今年非文學類中文創作的入圍作品數量仍舊稍嫌單薄。然而書單本
身非常精彩,首輪投票幾乎每本書都有評審青睞,這也反映了過去幾年來本地非文學創作
在質地上的成長。
《我們的島》文字素樸,圖像力量強大,從中可以看出柯金源導演半輩子的熱情,心境的
轉折也很動人;《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展現出曾任職地理雜誌的陸傳傑長年積累的功力
,書寫台灣史的辨證過程帶有推理解謎的趣味;阿潑的《日常的中斷》探觸發生在遠地的
天災議題,與台灣人自身的經驗契合,很能觸動讀者共鳴。這些都是一時之選的好書,作
者企圖心強大,對社會抱持宏大關懷,評審過程中都引起諸多討論。
https://i.imgur.com/xRLkvAM.jpg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雖然不是陳柔縉最宏大的作品,但正因為她過去十多年的
努力與積澱,才能因緣聚和勾引出這麼傳奇的史料,最終呈現出如此賞心悅目的成果。劉
紹華的《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為台灣學術議題的科普書寫作了極佳的示範。延續前作的
人類學田野調查脈絡及真誠的寫作風格,將一個更硬、更陌生的議題抛到讀者面前,雖然
不脫學術著作的色彩,但仍兼顧了大眾閱讀性,評審們一致表達深深的敬意。
《報導者》團隊的《廢墟少年》承襲了前作《血淚漁場》的犀利,所觸及的議題在這次書
單中最為尖銳。報導深入、企畫完整,除了描述這些被迫提早長大的少年所處的困境與無
奈,更直接挑明教育制度與勞動體系在這個問題上的僵化應對。
https://i.imgur.com/0Jwtj67.jpg
同樣是集體書寫的《終戰那一天》,以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帶出許多台灣人在二戰戰敗
後其實需要療傷止痛、但在扭曲的國族論述下完全被掩蓋的這段歷史。在群體創作的合集
作品中,呈現了難得的一致性,用心程度很具示範意義。
▉歷史書寫百家爭鳴,翻譯書類別模糊
翻譯書方面,今年的入圍書單真是質與量均佳,每本書都堪稱好書,哪一本書入選都不會
有太大爭議。但這也讓評選過程更加艱辛,經過多個回合的爭辯之後,才推舉出最終的年
度名單。
其中,歷史相關的書籍可說是百家爭鳴。《武士的女兒》運用富含生命力的史料帶出女性
角度的明治維新;《火藥時代》在歐陽泰筆下,將中國軍事史的學術爭論成功轉換為大眾
閱讀材料;不同於多數軍事史的前線故事,《盛會不歇》以後方日常的角度,描繪了巴黎
在二戰時期在納粹占領下的文化生活;氣象研究史的相關書籍更是難得一見,《預見未來
的人》以輕鬆的筆調,將氣象學上的重要人物成功做了群像描繪。
https://i.imgur.com/JNejTZE.jpg
此外,《洋風和魂》把戰後日本向美國仿效取經的服飾業發展與文化轉譯,做了令人眼睛
一亮的詮釋;《瘋癲文明史》從希臘時代談起,包山包海詳細闡述精神疾病的歷史與認知
,並直接挑戰了傅柯的關點;《史達林》則是本格的歷史傳記,將這位聲名如雷貫耳大家
卻一點都不瞭解的歷史人物,作了由生到死的全面性交代。歷史書寫的角度從傳統到新奇
,從嚴謹到輕盈,可謂百花齊放大豐收。
在令人炫目的歷史書籍大軍壓境之下,科普類書籍今年顯得冷清而且身分曖昧。《基因:
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水的導讀》與《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蛋》都算是本格的科普
佳作,《路:行跡的探索》的自然書寫也清新怡人。《藥物獵人》與其說是科普介紹,不
如說是一本中規中矩的藥物醫學歷史書;《當大腦開始崩壞》講的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與
現有的醫療研究,科普書該有的內容都不缺,作者由自身的家族經驗出發,將繁雜的科普
素材包裝在易於閱讀的故事中。
《昆蟲誌》更是奇特,乍看之下是一本描述昆蟲的書,但實則是以昆蟲為背景,抒發歷史
、哲學與科學等不同面向的個人思考,甚至帶點文學傾向,實在難以歸類。若說《昆蟲誌
》是過去的時光總結,那麼《當大腦開始崩壞》就是對未來的懵懂與探索。
https://i.imgur.com/oaVdIE9.jpg
今年入圍書單上難以歸類的奇書還真不少。我們除了可以將《昆蟲誌》歸為人類學民族誌
之外,也可以把《洋風和魂》從文化史移到產業經濟史;《轉角遇見經濟學》談的其實也
不是經濟學,而是創新、制度與歷史;《末日松茸》則是從人類學跨界跨到雲深不知處,
選材精巧討喜,評審過程中也引起諸多討論。
無可否認,在各種佳作並陳的態勢下,具有獨特性題材的書籍較易引起關注,人類學領域
在這方面尤其得天獨厚。《麻風醫師與巨變中國》、《昆蟲誌》和《末日松茸》都扣緊獨
特的議題,容易吸引讀者或評審的注意力;文化史類的《洋風和魂》也有這方面的巧思。
社會學領域不遑多讓,《廢墟少年》、《被誤解的犯罪學》、《女性面對的戰爭》與《人
行道》所呈現的社會反思,都值得我們給予更高度的關懷。
相較之下,議題不容易凸顯的政治領域則較為吃虧,《美國金權》與《血路盛世》都值得
一讀,但是在其他領域的夾殺之下,不容易被凸顯。不過,同樣是不易被看見的冷硬素材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採取了獨樹一格的剪裁與編輯,彰顯其內容的專業與真
誠。這本書以議論、訪談、圖解、Q&A甚至還有漫畫,來徹底探討這個令日本社會痛心疾首
的議題。厚實的成果令人佩服,更可貴的是不論擁核或反核,不同立場皆可閱讀。(在這
裡不免小小抱怨一下,相信出版社已經盡力了,但是,這本書的字體真的太~小~了。)
https://i.imgur.com/SEKWhdk.jpg
▉厚重、跨界、人類學
整體而言,今年的非文學類決選名單有幾個關鍵詞:「厚重、跨界、人類學」,這也反映
了近年的國際趨勢。英美書市近兩年紙本書的銷售有所成長,這對書市而言是一劑強心針
。但是面對數位閱讀的需求、網路知識來源的多元化以及其他休閒娛樂的競爭,出版業者
還是得想方設法找到獨特的定位,吸引大眾閱讀紙本書。
除了紮實的內容與獨特的題材之外,書籍的裝幀與開本成了重要考量。也因此,書籍的厚
度走向輕巧與厚重兩極化,並不令人意外。台灣出版社願意花大錢出版厚重的經典鉅著,
以高昂的訂價挑戰閱讀大眾的品味,實是勇氣可嘉。至於輕薄短小的書籍,在一般銷售上
更具優勢,但要在內容評比中勝出則有其先天上的弱勢,在此也期許未來能有令人眼睛一
亮的輕巧書籍入選。
https://i.imgur.com/Tgu2ZEG.jpg
順帶一提的是,有些翻譯書籍引進台灣的時機稍微晚了些,就評選的角度來說有些可惜。
譬如同樣是原文已出版多年的作品,《昆蟲誌》尚無時效性問題,但《人行道》在這個時
間點出版就顯得有些尷尬。
這本1999年問世的經典民族誌著作,描繪了人們對紐約黑人街頭攤商的刻板印象,記錄作
者的實際觀察,整體調性溫馨。但20年過去了,不要說美國黑白之間的種族問題在幾番交
鋒中益發劇烈,連街頭都已被拉丁裔小販攻陷了。另外,爭議性頗高的《全員在逃》也在
今年出版,更顯得《人行道》的不合時宜。然而話說回來,這麼一本經典作品有了中文版
總是好事,建議讀者可以將兩本書搭配閱讀,對美國的底層黑人生活會有更全面的認知。
最後是評審們的一點小期許。中文創作在題材的多元性與成品的完整性等面向上都表現亮
眼,集體寫作也有不錯的成果,但做為讀者,我們總貪心希望能看到更多優秀作品。譬如
翻譯作品中,將學術成果普及化的書寫占據極高比例,且都有一定佳績。國內外書市與學
界的誘因機制或許不同,但仍希望未來中文創作在這方面也能有更多耕耘成果。
其次,引進國內的翻譯書內容本身愈來愈精彩,但翻譯的品質卻參差不齊,令人遺憾。中
文讀者常有自動重組漢字的反射能力,翻譯上的小問題基本上不易被察覺,所以,一旦出
現必需停下來思考文意的時候,就表示翻譯問題甚大,已有阻礙閱讀之嫌。由簡轉繁的過
程中未將用詞本地化,也是閱讀時的一大障礙。無法在重要關鍵將書本的美好如實傳達給
讀者,實是一大缺憾。
國外書市正在回溫,精裝書的銷售甚至勝過平裝本。紙本書的逆襲或許已然到來,讓我們
睜大眼睛,繼續期待2019的盛況吧。●
▉2018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匡超人
回望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野豬渡河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遊戲自黑暗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織巢:《候鳥》姊妹篇
https://i.imgur.com/63eSlw5.jpg
▉2018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少年來了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
第11本小說,第18本書
奧古斯都
當大腦開始崩壞:科學×人性×歷史,人類對阿茲海默症的奮戰
瘋癲文明史: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深入事故現場,從核能知識、拆除作業到災區復興,重新思
索人、能源與土地如何共好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https://i.imgur.com/29RXjOP.jpg
▉2018Openbook好書獎 非文學類 決選委員
王怡修(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李令儀(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清大社會所兼任助理教授)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張嘉泓(台師大物理系副教授)
黃桂瑩(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