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題,剛剛在本版爬文之後還是不太能理解,所以來發問
: 我知道實體書店一家家在倒,很慘,這個我自己就很有感。
: 最近最震驚的是半年前才有人寫推薦文的書店,我去才發現上個月收掉了。
: 後來到附近的漫畫店跟老闆聊起來,老闆在感嘆現在書店真的很慘,網路實在太方便了。
: 現在一刷都越印越少,一刷的書才沒幾本,絕版速度超級快。
: 我從小到大一直買了很多書,最大宗是漫畫類,絕版速度超快是真的有感覺到。
: 近年來有一次我只是沒有馬上買,三個月後就直接絕版了,
: 後來再等了半年才等到二刷(好加在)
: 雖然一直以來「實體書很慘」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了,可是仔細想想後我還是不太懂前因後
: 果。
: 「實體書店」很慘可以歸咎於網路買書太過方便
: 可是書越印越少是為什麼呢?
第一件事情書店倒閉跟第二件事情首刷印量減少可以說是互為因果。
簡單說,書籍在出版之前,經銷商或者通路採購會提供一個量給出版社參考。
例如,A書店要三百本、B書店要五百本,C經銷商要三百本。
所以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本書上市後,至少書店會下訂單一千一百本。
也就是說,書店倒一間,書店下單的數量就會直接減少導致出版社估算
印刷數量也會趨於保守或減少。
: 網路方便造成的結果,不是原本會去書店買書的人變成網購嗎?
: 幾年前有個小出版社來我們學校演講,他說電子書的狀況也滿慘的。
: 那就不太是原本買書的人都跑去買電子書的原因。
: 所以照這樣推論,是購買管道變了而已,那為什麼出版業還會把書越印越少呢?
其中一項原因如上述。
但網路書店影響的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新書的能見度
這一點也很好理解,打開博客來或者任何網路書店
首頁能夠曝光的書籍數量就是那幾本
那跟實體書店全部平面攤開的數量無法相比
換句話說,如果不知道書的名字,要在網路書店偶然遇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這種機會很低(但是可以靠演算法推薦客制化,那是另一個範圍的問題)
簡單說,實體書店可以給新書的能見曝光度比網路書店相對多。
但是,很現實的事情是,實體書店必須考量到坪數效益
沒辦法,信義區一小格書的地價也許就幾萬塊。
書店為了利益最大化,熱門、讀者會喜愛或者話題重點書
也會給予比較好的位置。長久下來,一些專精議題的書籍可見空間被壓縮
甚至讀者連有這本書上市都不知道的可能性,就被退回出版社了。
實體書店的體驗,我認為是網路很難取代的
可能解法是採取好市多一樣的會員制度
收取年費,入場必須出示會員卡,製造差異化。
因應很多人翻了翻實體書,覺得喜歡,但實際消費行為卻在網路書店。
但這是我個人想到的解法。
: 抱歉我真的不是很懂這塊。
: 自己猜測是,看書的人真的越來越少?
是,少子化的數據影響了台灣各行各業。
: 又或著是,網路買書的管道比較特殊,會影響印書?
網路影響實體書店,實體書店影響印書數量。
: 還是盜版太猖獗?
淘寶很多台灣盜版書,但品質很爛。
: 抑或是,單純的台灣經濟不景氣,就不太有買書的人了X__X?
這也是一個最大的原因,簡單說就是可支配所得減少
自然非必須品的支出就會降低。
: 抱歉因為我真的很好奇,所以想知道解答。
: 也可能是我搜尋沒打對關鍵字?
: 如果能告訴我搜哪些資訊可以讓我自我解惑,我也非常樂意。
最後想再提一點是,台灣公共圖書館應該根據借閱次數回饋出版社與作者
一定比例的金額。
這一點也是近年來,我個人一直在倡議的一件事情。
公共圖書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福利,以納稅人的稅金買書,
提供給無能力負擔的弱勢民眾。
基本上,台灣電影有公播版本,單價是零售版本的數倍。
但書籍卻相反,圖書館是以極低的金額大量採購,一次了結。
也就造就熱門書籍需要等一千天以上的荒謬現象。
說得難聽一點,台灣的公共圖書館是在壓榨所有出版從業者的血汗
做功德。
書籍的特性是種一次性體驗商品,當政府部門可以免費提供這種一次性體驗時
誰還要買書?
長久循環下去,也減少了讀者的消費習慣。
但其實台灣有閱讀習慣的讀者群數量還是很多
我個人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無償借閱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
只能期待文化部儘速推動公共借閱權的制度化。
至於電子書,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