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音樂網誌好讀版
https://sleep3838.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_9.html?m=1
這故事是一部關於海洋及土地的悲歌,探討的是人類對於這片土地的關係?以至於我們必
須榨取原有的美麗及平衡?
故事開端說的是瓦憂瓦憂島及在土生土長島民次子阿特烈的故事。為維護島上人口與自然
平衡,每戶的次子必須依島上傳統於出生後180次月圓時,賦予一趟有去無回的航海。
瓦憂瓦憂島上的一切自給自足,不過度索取、不濫捕濫罰、他們敬畏自然,一切都剛剛好
就好。他們相信世界就是海,神創造了島給他們,對於神給予的他們的一切感到珍惜,他
們是被大海呵護的子民,每個人都有說不完關於海的故事,單純而浪漫地活著。
故事轉到台灣本島,H縣與瓦憂瓦憂島儼然是不同的兩個世界,已開發的台灣過度生產、
過度捨棄、過度予取予求。人們為了貪圖觀光商機或是便利的交通管道,不惜開山闢海,
直到山林失去生命力、海水不再乾淨;犧牲無數人性命只為往能驕傲地炫耀人定勝天,但
人真的有贏嗎?這些開發與犧牲值得嗎?
作者也影射真實事件到故事裡,
像是建造在山坡上的海洋樂園、
把雪山穿了洞的雪隧、
海上的塑膠垃圾島、
海水倒灌、
霧霾壟罩、
以及隨波逐流的群眾。
人們在垃圾渦流撞擊台灣的海岸線之後,短暫的恐慌之後很快就適應這樣的環境。我們總
喜歡說自己只是渺小的市民,但事已發展至此,身為開發國家的一份子很難完全撇清責任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應該說沒有人敢承認為什麼會變這樣。
這些問題我是這幾年才開始關心,但在這本書出版的2011年,我還在快意過著大學生活的
時候,吳明益老師就觀察到了這些問題。老師在書中描述的瓦憂瓦憂島很美,古老的傳說
帶著自然給人們的啟示,島民們樸實的活著,但在距離他們幾百公里外的世界,無法成為
土地一部份的「塑膠」已被許多動物無知的吃進肚子裡,甚至反撲本島使之失去美麗的海
岸線。
現在回想這些故事內容,越來越感到心痛,我們的土地因少數人為短期的利益持續在崩壞
、瓦解,卻也只有少數人願意抗爭到底,大部分的人以渺小當藉口眼不見為淨。如果現在
的我們沒有選擇空氣的權利,那十年、二十年後這座島會變得怎樣呢?
怎麼可能有一隻彈塗魚,能帶領一群彈塗魚脫離泥沼?
但能帶領彈塗魚脫離泥沼的,也只有彈塗魚。
在台灣,就是存在這一群這樣的彈塗魚,也許你不知情、也許你也曾參與抗爭但是放棄了
,但仍有這樣的一群彈塗魚,固執地為地方環境努力著。我最近開始追蹤房慧貞記者在《
報導者》的文章,內容非常詳細地在述說高雄林園現正面臨的困境。
前一份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常跑這些重工業地區,那裡的空氣吸起來又厚又重,每一區甚
至已經有專屬他們的味道,有的聞起來甜甜的、有的是燒塑膠的味道、有的是不屬於海的
腥味,共通點是這些氣味都令我咳嗽想吐。
其實自然並不殘酷。
至少沒有對人類特別殘酷。
自然也不反撲,沒有意識的東西是不會「反撲」的。
自然只是在做它應該做的事而已
本來我以為這片土地只能發出沒人聽見的哀鳴,但房記者的文章讓我更清楚他們的困境,
人民並非概括承受,而是在泥沼裡掙扎。對手是大鯨魚,記者的工作就是要聚集更多的小
蝦米。我們需要一些管道去感受他們的困境,才能在產生同理心後付諸行動,而這麼用心
的資訊管道一定要好好宣傳一下讓大家知道。
正好最近在FB上看到他們3/22在基隆的「見書店」有講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聽看他
們的講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