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段時間把這套書四本看完了
雖說前兩本齋藤道三篇才是真正的國盜物語
不過書中的道三太無往不利,不管在御女或是御主兩方面都很順利
要不是因為歷史之壁,讓深芳野對他離心,留下義龍這個禍害
不然還真不知道有誰能打敗這個萬能到令人害怕的司馬道三
本來是很期待織田信長篇會寫些什麼
結果看了幾章之後發現後篇的主角根本是明智光秀
主要是以光秀視角去看織田信長與那段時間的人事物
要說後篇是明智光秀篇其實也無傷大雅,甚至更貼切後篇本文內容
後來知道司馬遼太郎這麼寫都是為了鋪陳本能寺之變的發生
用光秀的角度描寫更能讓讀者了解為什麼他會起意舉兵殺害信長
司馬遼太郎的光秀最初在濃姬嫁給信長的時候就已經對道三的決定存疑
他認為濃姬一定會許配給繼承道三一身文武技藝,又與濃姬從小相熟的自己
孰不知道三卻莫名其妙把女兒交給那個惡名在外的尾張笨蛋公子
再加上對自己才學的自信,認為自己雖然寄人(朝倉家)籬下
但一身經天緯地之才,肯定會作出一番左右天下的大事業
如此心態之下,使得他於公於私都對信長心存藐視
光秀在將軍義輝死後,迎立義秋以對抗三好松永勢力,投靠朝倉家
可是朝倉家沒有爭雄天下的野心,不得已只好壓下自尊心投靠織田家
在織田家,光秀認識到信長是個實力主義者、徹頭徹尾的傳統改革派
一方面對信長的實力與強運刮目相看,一方面也對信長的所作所為心懷不安
信長則是看上光秀的高度教養與軍才,能夠彌補織田家眾將不足的外交能力
但兩人在本質上有決定性的不同,信長重視光秀的能力
在個性上則是厭惡光秀重視傳統、文謅謅的說話方式,演變成重其才卻輕其人的情況
織田家情勢不穩的初期,兩人彼此還相安無事
但是發生火燒叡山、宴席上三隻骷髏杯的事情之後,主臣之間開始有了隔閡
光秀對信長慢慢離心,信長也微微察覺到光秀對自己種種作為心存不滿
信長驅趕林通盛、佐久間信盛在光秀眼中更是讓他感到自危
主公對老臣如此不講情面,他已經預見到自己將來也會走上相同的道路......
光秀親眼見到信長好殺、寡義的作為,本已感到心寒
武田家戰後遭到信長在眾將面前屈打折辱更是讓他內心萌生殺機
而信長剝奪丹波近江兩國的決定則是讓光秀爆走的最後一根稻草
至此光秀的情感已經無法再忍受信長這個主君
即便齋藤利三、明智左馬介等家臣都反對謀反行動
甚至光秀自己理性層面都知道行不通,可是他已經無法控制失控的情感
唯有殺了信長,自己才能解脫......
司馬遼太郎的織田信長篇本質上來看就是一部鋪陳本能寺之變的大書
雖說現代史學家人不確定光秀反叛的真正原因,但現有的諸般說法也已經有足夠的說服力
所以司馬遼太郎筆下的光秀對信長的觀點從蔑視、欽佩、畏懼、離心到謀殺
一路寫來其實描寫非常足夠,沒有牽強之處
唯獨信長沒收光秀丹波近江兩國這一點讓我覺得很不合理
1996年的大河劇秀吉也沿用了這個觀點,描寫光秀因此被逼到走投無路
信長是怎麼樣的人物,豈會不知沒收現有領地,賜下位在敵方領內的領地代表什麼意義
依照信長的個性,若他真有意除掉光秀,又豈會用這種囉嗦的手段
國道物語的織田信長篇整體看來是一部精采的小說
但無法滿足我想看織田信長的欲望
之後再去買山岡莊八的織田信長來嚐嚐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