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po提的書沒有直接關係
但就如同某推文提到的,上野千鶴子所寫的厭女是日本社會中的。
而另一個對於厭女的分析,我覺得Kate Manne的《Down Girl:The Logic of Misogyny》
也可以參考。
讀過書了,覺得這本的概念更基本也更超越文化。
而上野千鶴子的適合當案例補充。
目前沒有中譯,就提供一下書摘吧: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85/2894184
另外書摘沒提到的則是
有關sexism(性別歧視)和misogyny(照字面翻就是「厭惡女人」)怎麼分。
Sexism,作者認為是以科學之名做出對女性的差別待遇
也就是說用「自然」「科學」等說法來解釋現存的秩序或patriarchy
例如用數據主張女生數學不好,所以比較少在科技業,這就是性別歧視
Misogyny,則是性別歧視的第二步
也就是,奪走了傳統上屬於男性的東西(goods)的女性,就會受到懲罰或管轄
而反面來看,
所謂的父權紅利,其實只是藉由犒賞「好女人」來界定或管轄(police)
女性所適合做的事、所該有的樣子。
換句話說,性別歧視可以說是(自以為是的)科學家,而仇女則是警察。
這個區分就能很輕易的解釋為何「仇女」不是一種情緒;它勢必是一種行為
且如書摘所說,也可以解釋為何不需要對所有女人都有這種行為才算仇女
我們愛母親、愛妻子、愛女兒等,不代表我們就不仇女
如果在我們發現有個女生企圖超越對傳統女性的規範和期待時,就非常憤怒
甚至想承罰她或取笑她(包括罵她太兇太aggressive之類的)
並將她定義為「壞女人」
那依Manne的劃分,也是仇女的。
仇女的人未必是有性別歧視的
例如作者提出,川普願意僱用多位女性當領導者,這點可能是因為他
並不認為女性自然能力較差、不適合領導或作生意等等
但作者也認為,川普是仇女的,
理由是這些他所僱用的女性,勢必得受他掌控,也不得有比他更高的地位
或者當一個人說「我對我身邊的女人都很好」且真的對他們很好
不見得就是不仇女。
那些他所愛的女人,可能只是符合傳統女性角色而已。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有很多黑人朋友」不能替種族歧視做辯解,
但有趣的是似乎沒有一個sexism/misogyny; racism/race-hating的對照組
racism似乎沒有一個對應到misogyny的概念)
以上是一點對「仇女」的補充,有興趣的人建議買書來看,
釐清了很多觀念。
一直想單獨發單篇心得,但現在有機會就先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