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躍遷

作者: kerrytess (樺哥)   2020-01-06 19:08:37
《躍遷:一份耕耘,十分收穫的系統化作法》
Medium好讀版:https://link.medium.com/P26qnRkG12
目前市面上與個人成長主題相關的書籍可以說是琳瑯滿目。這類書通常只要寫的字句還算
通順,即便內容沒有給出太多驚喜,也一定會有人買單,因為人總是渴望變得更好。殘酷
的是,買回去後「無疾而終」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許多時候,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努力不一定會帶來回報。「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努力和
回報的關係?」作者古典帶著這樣一個疑問而寫成這本書。
古典透過大量觀察發現,所有高手幾乎不約而同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既懂得如何驅動
自己持續地努力和積累,也懂得借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意即「時
代高手的非線性成長、躍遷式上升,就是恰當地運用規律放大努力的結果。」
關於躍遷,古典是這樣定義的:個體的跨越式成長。其實大自然早就有躍遷的機制,比方
說,人類從單細胞、多細胞、哺乳類再演變到現在的我們,在演化的最重要幾個環節中,
便是透透層層躍遷而來。躍遷的特性在於其是一種受到激發的突變,並且沒有中間的狀態

到這邊,我們可以怎麼理解高手的思維?顯然,他們都充分瞭解善用大系統的好處後,借
勢來放大其努力的效應。我認為這裡很精闢地點出了高手成長的關鍵,不單單只是仰賴個
人下苦功,還要懂得借用外界的力量,而這也是本書觀點獨特的地方。
試想,這世界上從來不缺乏很努力的人,但懂得能看透局、摸透規律這又是另一個完全不
同的境界了!所以,思維破局對於人生躍遷上是至關重要的。鑒於本書含金量高,無法逐
一詳述,以下僅摘錄幾項我讀來特別有感的內容與讀者分享。
[調用知識而非記憶知識]
21世紀的人類腦容量與數百年前相比並無顯著的提升,但今天光是一天的資訊量,卻已經
是古代人一輩子的資訊量了。此時,要分毫不差地記憶每每一件事,在執行面上實在有相
當大的難度。因此,我們應當要了解取用知識的管道或工具,而非將過載的資訊塞進大腦
中。
大腦不該用來記憶、而是要用來觀察、思考、創造和影響他人。
我們可以善用科技的力量,把大量的資訊外包給新科技,比方說,如果你今天有三個重要
的會議要開,你可以先設定手機鬧鐘在會議開始的前10分鐘提醒你,這樣你可以把懸著的
一顆心放下,專心於當下以便完成更重要的任務(前提是要確認手機還有足夠電力…)
不過,要特別注意避免陷入理解的假象中。根據《知識的假象》指出,人類生活在知識共
同體中,如果我不了解某個內容,上網查詢過後會誤以為自己已經充分理解這則資訊,但
要解釋或是活用時卻會卡住。我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卻陷入理解的假象而不自知,必
須慎防謹慎才行。
[只打甜蜜區裡的球]
美國前職棒選手泰德被譽為「史上最佳打擊手」,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受其影響深遠。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打擊手,你必須等待一個好球,如果我總是去打擊甜蜜區以外的球,那
我不可能入選棒球名人堂。
他將打擊區細割成77塊,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的區域時才會揮棒。別以為這件這很容易,
當一顆慢球悠悠地進入非甜蜜區,你能忍著性子不揮棒嗎?
巴菲特將泰德專注於高價值區的態度落實在投資上。在一千多家公司中,他只會選擇最有
把握的20家公司長期投資,甚至連他的好朋友比爾蓋茲的微軟他也不曾投資過,只因為「
網路公司已經超出他的能力範圍」。
[頭部效應]
頭部效應就是通過觀察和判斷,搶佔高價值、有優勢的頭部,然後從小頭部走向大頭部。
頭部是你所在的賽道裡的高價值並且有優勢的區域。
如果問你誰第一個登上月球,你一定毫不思索就能回答阿姆斯壯,若再追問誰是第二人呢
,你可能頓時啞口無言。成為頭部的好處就是收益更巨大,如果你能有搶佔頭部的觀念,
理解收益不僅與能力相關,更與站位相關,你將會更積極地遠離所有與目標無關的事務,
目標變得更清晰顯明。
我在看到這個部分,說實在有些驚訝,因為當所有成長書籍都告訴我們要跟昨天的自己比
賽,「每天進步1%1年後比現在強37倍」你不可能沒有聽過,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要我
們更務實地去看待自己在賽道上的相對位置。頭部效應讓我們清楚認知到自己在系統的站
位有多麼重要,離頭部越近,躍遷的速度越驚人。
不過也要留意別人的頭部不一定是你的頭部,如果你看到別人寫部落格最後出書還接通告
賺了不少錢,你也想效仿,先不要著急想著要如何變成跟他一樣,而是要擬定策略先搶占
小頭部,再搶佔大頭部。舉例,你可以先計畫在某個寫作交流論壇長期耕耘,等到成為該
論壇閱覽量最高的作家,博得大量關注後,再計畫出書、上節目受訪等等,這樣是不是相
對容易些?
[跨界連線學習]
遇到問題,你是自己想破頭,還是與各方高手討論激發出更優質的觀點呢?
據說,文藝復興時代的興起與義大利的銀行世家梅迪奇家族有著直接的關係。他們經常出
資贊助各領域的高手(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受過他們的贊助),更時常舉辦聚會探討各
式各樣的問題,進而產生知識大爆炸。梅迪奇效應的典故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這也是人
類史上最知名的跨界連線學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躍遷這本書也是古典透過跨界連線學習下誕生的產物。透過多元(找
幾位最優秀的大將組成智囊團)、高頻(每天研討一次)、提問(每天早上拋出一個與書
名有關的問題)、結構(問題要有結構共識)、匯聚(各自找數據、靈感放到雲端筆記中
,再各自研討)5個步驟,是不是又為跨界連線學習的可行性與威力增添了更多的說服力
了呢?
[破局的思維]
有這麼一個說法,如果能把全世界的領袖都送到外太空俯瞰地球,這個世界將不再有戰爭
。為什麼?因為跳出原本的局來觀察,意識到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個如此充滿生機、美麗
的星球,光這樣就足以讓你想守護她。看透局的效益就是如此的龐大。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身陷局中,事情是絕對看不透的,如何破這
個局?可以透過第二序改變(對於系統的改變,即模式改變),比方說你陷入一場惡夢,
在惡夢裡逃是屬於第一序改變,只有醒來才會讓你真正跳出這場惡夢。找出問題背後的問
題,而非只是在問題表面打轉兒。
[個人心得]
過去我們總想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樣的努力當然也很不錯,但可以思
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借勢在學習類的書較少被強調,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投機,但我更
贊同這是一種相當謙虛、相當科學的方式。當我們開始藉助趨勢來達成目的,這並非示弱
,而是極有智慧的選擇。當問題無法解決,運用西方系統科學的邏輯切入往往能切中核心
。閉門造車的努力效益有待商榷,如果在埋首苦幹的同時,也培養對於環境的敏銳度,時
時察覺有何能為己所用,或許是一位貴人相助,你能因此少奮鬥20年也不一定。
作者: franklin1997 (富蘭克林)   2020-01-06 21:01:00
推推 很有趣
作者: donaldknuth (RoN)   2020-01-07 11:37:00
補充[只打甜蜜區裡的球]。那章節談論「高手的戰略」,即是:找到高價值區→戰略性專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書上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舉了一個大蛇的例子。大蛇的戰略:(1)找到甜蜜區:水邊大樹旁,耐心等待;(2)戰略性專注:只盯著大型獵物,戰略性忽略小動物;(3)等待機會:用最不取巧的方式攻擊–-絞殺。總之,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持續做正確動作的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