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熔爐

作者: plumate (毣)   2020-09-05 17:45:04
ISBN: 9789861737881
這本書展示了人能如何的相互欺凌。
恐懼與各種類型的暴力輪番上演。
貼標籤這個行為本身並無須判定好壞。
畢竟那只是一種簡化與歸類的工具。
不論是貼標籤還是看到標籤的人,假如認為標籤等於本體的全部,會發生什麼事?
→才○○歲怎麼可能被性侵。
→智商不足進入青春期所以會濫交。
→「所有身障人士當中,受害意識最強的就是聾人了。特性是除了自己人以外,什麼人都
不相信。」
→受到霸凌,被暴力對待,為什麼不說不抵抗?
→真理是會越辯越明的。
上述是看完這本書後,絕對會注意到的刻版印象。
但這本書的故事特別不僅是如此。
書中在許多細節裡放入不同的觀點。
例如兩個主角一開始都是單純的生活在普世的價值觀中。
相信「孩子果然是孩子」,他們只會有些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煩惱。
相信這個社會會幫助孩子們,壞人都是顯而易見的。
隨後價值觀逐步崩解的過程,讓人屈服於現實,或認清自我。
仁浩屈服了,他說:
「對不起,事到如今,我要怎麼繼續奮鬥下去?這段時間謝謝你們。可是我不確定……對
不起。」
幼真認清了,她說:
「想改變世界的心情,從我父親死後我就放棄了。我現在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
。」
還有一種人,沒有價值觀的人。
姜督察把事情看得透徹,卻沒有自己的決定。
隨波逐流,並非趨名逐利,只是走了最方便舒適的路。
為了這個,他可以放棄所有。
姜督察這樣的人之所以存在,因為我們經常無法做出絕對的判斷。
他說:
「為了社會正義,犧牲幾個聾啞學童可以讓故鄉發展;換句話說,為了大義,這是正確的
。」
正確與否,他已不知道該站在誰的角度去判斷。
換個角度來看,姜督察或許也有不願意被改變的自我只是沒表現出來,而幼真也有殘忍的
一面。
例如姜督察會忍不住給幼真忠告,但幼真看著孩子們在法庭上承受不公的對待依舊堅持。
說到底,那不過是姜督察覺得這些痛苦沒有意義,幼真則認為這些付出是必要的。
相同的,有權有勢的人身上也貼滿了各種標籤。
就像書中即便提到許多相互勾結欺凌弱勢的權貴人士。
但社會上仍有許多有能力者出錢出力的幫助他們。
好事壞事有能力者的影響力都很大,但付出經常被認為理所當然。
看得清楚世道的人、看不清楚的人。
做選擇的人、不做選擇的人。
這世上就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人。
我們隨時可以貼標籤,但不要以為沒有例外,有時候例外甚至比包含的還多。
每個人都走在自我堅持的道路,不論有沒有發覺堅持的是什麼。
有的人持續做著壞事,例如浪費、汙染、霸凌、暴力……而不自知。
該有更多的自覺,像幼真覺悟到的一樣,先不必想改變世界,先想自己不願被改變的是什
麼。
此後,才能更清楚的看見他人、他人被貼上的標籤、我們自身被貼上了什麼,以及,我們
又給他人貼上了什麼。
看完書之後,我不太知道怎麼寫上述的心得。
過了許久才看了電影,並不是單純因為沉重,還有一些噁心與害怕的情緒在。
但看了電影之後,終於順利整理完小說的筆記,更釐清了書中那些隱隱然的光芒。
書與電影的情節有許多不同之處。
相較於電影強調即時的強大情緒渲染力,書總是期待有更長久的共鳴。
電影中有幾個片段讓我特別有感觸。
男主角仁浩的母親起初要求兒子獨善其身就好。
陪審後說了「這些大人們到底對孩子們做了什麼呀!」無奈地要兒子結束後快點回家。
看到這段……假如我年輕十歲,大概會感動於「父母終於懂我做的是必須做的事了!」(
握拳
但現在,我知道母親是無奈。
母親當然知道社會上會有這樣的人,所以一開始才會要兒子蒙住眼睛摀住耳朵一心想著自
己的女兒就好。
真正令母親動搖的,不是這件事對不對,而是兒子的狀態。
仁浩已涉入太多,他面對母親在法院的怒火時,堅決地表示他「若不插手,不知道怎麼繼
續當個父親」。
當天陪審後,母親也親眼看見兒子對那些受害孩子們的疼惜。
但身為母親,怎麼不知道這是個吃人的社會?
所有能戰勝權威的,都可說是奇蹟發生。
或是更黑暗的說,被打敗的絕對不是真正的當權者。
於是母親只能向後退,讓兒子在受傷後還有回去的地方。
其實看到結尾,我不斷想起推薦仁浩去那所學校的教授居中牽線,要仁浩接受和談那晚。
或許我也社會化了,我困惑於堅持找到真相,真的是好的嗎?
三個站出來的受害者中,兩個女孩明顯是想找到出路,而男孩是想討回公道。
當這個社會無法給予所謂「公道」時,男孩出手報了私仇。
最後仍舊無法解決問題。
我想到的方法,不是抗爭,而是創造一個競爭者。
但當我看完這部片的結尾時,才理解到自己果然還是太嫩了。
女主角幼真在結尾寫給仁浩的信上,提到兩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其一是抗爭仍舊持續進行,雖然也不斷失敗,但開始有人注意到這些事,並給予關懷與支
持。
是啊,抗爭從來不只是單純訴求真相,而是發出聲音、尋求協助。
受害者的未來,與我說的創造競爭者這種理想,都需要他人的注意。
單就事實來看,每個人除非身在其中,有誰有辦法事事關心?
弱者,本來就要努力讓更多人發現自己。
其二是「我們並不是想改變世界,而是不想被世界改變」。
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這是近期我第二次聽到這句話了。
長大就是童話故事的破滅。
開始像仁浩一樣,發現餬口飯吃靠的不一定是實力,大多時候是關係。
心心念念的夢想,長大以後變成慾望,總會有人知道能用這些捏住我們的心。
讓我們懷疑,堅持的是夢想還是慾望?一直相信著的是真理還是童話?
當仁浩拿著錢跟那盆花站在校長室前,他必定懷疑過。
當仁浩吃著那餐鴻門宴時,他必定懷疑過。
我們也都一樣,或多或少會遇到這種抉擇。
最後,再回到開頭。
書與電影的情節有許多不同之處。
現實也是。
什麼是真相,只有當事人知道。
不,或許當事人也看不清楚。
你呢?你看見的是,你在霧中,還是霧中有你?
或者最糟的,不是意識到這兩種狀況。
而是,我們不知道有霧的存在。
作者: pretzel (椒鹽卷餅)   2020-09-05 22:50:00
這本看了很難過
作者: koalaq (忘了)   2020-09-06 19:38:00
謝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