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悲劇精神起源於古希臘悲劇,跟我們今天廣義的悲劇有所不同。
悲劇是對人生本質的認識,「悲劇式」人生態度的前提是:有意義、有價值。
我們今天的時代有悲劇,但悲劇精神已死。
古希臘悲劇精神是:兩個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真理或信念,互相對立,而有一
方必然要滅亡。
悲劇跟「對錯」無關。跟看電影常見的「好結局壞結局」也無關,而是一種認識視角。
1.以雨果的小說《九三年》為例
故事背景是:法國大革命之後保皇黨與共和軍的戰爭。
共和軍的領袖是高凡,從小被神父西摩達扶養教育長大,具有理想與博愛精神。
保皇黨的指揮官是高凡的叔公,朗,是一個有傳統騎士精神,賞罰分明的鐵血將軍。
戰爭過程中保皇軍在路上撿到兩個小孩子,軍隊一路照顧他們一路打仗。
直到戰事尾聲,保皇黨處於劣勢,被包圍於一棟古堡,朗原本要照著原定路線脫逃
以求東山再起,沒料到這兩個無辜的小孩子被大火困在古堡中的圖書館,朗毅然決然
跑回古堡拯救這兩個與戰爭毫不相關的小孩,因此被共和軍捕獲。
但高凡知道如果朗沒回來救這兩個小孩,可以順利逃走,但原以為冷血無情的朗將軍,
為什麼要回來?失去統帥戰爭就輸了。高凡終於想清楚,他們贏得了武力戰爭,輸
了良心戰爭。
於是高凡悄悄地把朗放走。隔天共和軍要審判朗的時候,才發現牢裡的人是他們的
統帥高凡。
於是他們召開緊急會議,投票決定高凡是否有罪。比數1:1 最後攸關生死的一票是
是高凡的恩師如父的神父西摩達(軍中參謀),投下有罪,並且怒斥高凡枉費他的
栽培以及過去的犧牲。
而且要求他認錯,高凡卻說,我沒有錯。(正是因為你的教導我才如此正直阿!)
行刑的時候共和軍無不痛苦流涕(沒有人希望他死,但他們創建的共和國是講「法律的」
所以高凡必須死...),處刑的同一時間西摩達也舉槍自盡.....
這就是古希臘的悲劇精神,故事中你很難說誰對誰錯,但彼此都隨時為了自己
的信念而犧牲,如果剛好站在對立面而又註定有一方要失敗,這兩股巨大的力量
碰撞再一起,就會產生悲劇。
而這種悲劇的前提是:這樣的犧牲、死亡是有意義的(為了價值或信念等等)。
廣義的悲劇通常是有價值的、高貴的,被沒價值的低劣的所打敗,所以
他的前提還是人們對「有(崇高)意義的」推崇。
2.慘劇/地獄
今天我們很常濫用悲劇這個字眼,但在昆德拉眼裡這些都不算悲劇。
舉例來說,一個農夫為了保衛妻小而被強盜殺死,這是悲劇,因為農夫的犧牲「有意義」
。但我們稍微更改一下設定,改成農夫一家人都被強盜殺死,而強盜消息錯誤,
農夫一家根本沒有藏有黃金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或者強盜根本搶錯家了。
就會變成地獄,因為這件恐怖事件、殺戮,本身建立於一個幻象,根本毫無意義。
昆德拉的定義是:「人為的」恐怖事件造成的屠戮的起因毫無意義(找不到悲劇性質)
前陣子的黎巴嫩大爆炸,比較接近是慘劇、或不幸,因為意外死亡的兩百多人,根本死
得毫無意義,這場事件找不到任何悲劇的痕跡。他們既不是為了什麼信念而死,也不是
為了保衛誰而犧牲。(間接跟官僚造成有關,但不是人為的。)
二、喜劇
喜劇也是一種認識人生本質的眼光,這個眼光就是「無意義」我們對無意義的事情嚴肅
不起來,一樣跟好壞結局無關。
喜劇的表現是「戳破」看似有意義的無意義,手段包括 滑稽、幽默、諷刺、嘲弄、諧仿等等
等。
喜劇有幾個主要特性
1.距離(不是物理意義上的):
悲劇(最廣義的那個悲劇)只要加上一點距離,就會變喜劇。
舉例來說,新聞上的社會事件,有許多死於、傷於很愚蠢的原因的各種人。
有些會讓我們覺得很可笑。
但這些可笑的事情,你只要把距離取消,就會變成悲劇。
簡單說就是,這場可笑的災難發生在你親人身上,你還笑得出來嗎?
最短的距離當然就是自身了,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會覺得是喜劇嗎?
一個人長相抱歉一輩子只想追求美女,屢屢失敗,被羞辱嘲弄,屢敗屢戰,是喜劇。
可是如果這個人是自己?那還會是喜劇嗎?
這不是也解釋了為什麼小時候看周星馳是喜劇,長大看了是悲劇,因為你長大之後與
劇中人物「感同身受」,你們的「距離」縮短了。
2.經不起探究
上述的解釋其實就有涵蓋這一點了,喜劇完全經不起嚴肅,任何喜劇你只要
注視、停留,認真去想這件事情,深入這件事情,你就完全笑不出來了。
比如說唐伯虎演秋香,娶了八個老婆在家打麻將,很搞笑,但你認真探究,
這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嗎?
所以認真你就輸了,因為仔細思考喜劇會讓你笑不出來。
3.模稜兩可
喜劇的表現方式很多,但本質都是讓接觸到的一切事物變成「模稜兩可」
比如說有些人最愛玩的諧音梗,就是一種模稜兩可。
那為什麼可以「模稜兩可」?
因為這個世界根本不像他表面看起來如此堅定不移、如此正確。
所以利用「喜劇手法」使之「模稜兩可」可以「戳破」,看似有意義的「無意義」。
把模稜兩可最大化的一種精神就是「幽默」,幽默裡面沒有人被羞辱,沒有嘲笑
,也不用可笑的方式呈現,往往只是講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
舉個與我們相近的例子「根據憲法,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
我們當然會覺得好笑,為什麼?因為憲法這個論述早已跟我們現實生活高度脫節
所以這條論述「沒有意義」可是卻正正當當的寫在上面,這種「看似有意義的無意義」
可是憲法很具權威,是國家根本大法,可是他卻在絕對權威與毫無意義之間變得
「模稜兩可」!!! 生活有太多似是而非可以戳破了。
讓我們覺得好笑。
因為跟我們的認同感有距離,但是假如你是撤退來台的老兵,你就不會覺得有甚麼好笑的
,因為他跟這條論述的距離感比我們近,而且對他們來說這條論述充滿「特殊意義」。
所以,「根據憲法,中華民國首都在南京。」看久了就不好笑了。這就是喜劇眼光的特
色。
三、悲劇喜劇為什麼跟好壞結局無關?
我用昆德拉書中的例子但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明:
《城堡》主角的K,面對荒謬又書呆的官僚邏輯,所產生之秩序。K面對這個巨大無可迴避
的權力,「被判死刑」,因為K不想「沒有理由就死去」(理由建立在相信有意義的前提下),
所以他開始尋找被判死刑的理由,想要賦予自己的死亡一個「意義」。接受自己有罪之後
他又開始找這個罪,一步一步,被害者與劊子手最後團結一致。
同樣是面對愚蠢的官僚邏輯,《好兵帥克》這本幽默的通俗小說,軍隊就是一個巨大的官
僚組織,帥克應對方式是不接受這樣的權力,因為他在自己身上看不到任何「意義」,所
以模仿著這個愚蠢的世界,輕易適應主流世界,在模仿與幽默玩笑當中,他越是成功逗樂
大家,他所處的世界之意義就越被消解。
同樣是面對官僚化世界之權力,前者選擇接受,並想尋找一個「意義」,創造意義的行
為,使K讓我們看起來像個人在巨大機器面前,整體看來較為接近悲劇式。
另一方面帥克透過幽默的方式不斷消解、戳破,世界的荒謬性,把自身跟世界的無意義
都表現出來,所以比較接近喜劇式。
一個是悲劇,一個是喜劇,是人處在權力處境面前的兩種極端面向的可能性,昆德拉說我
們的生活就處在絕對嚴肅跟不當一回事之間。
所以這兩種態度產生的悲劇或喜劇,就無關一般意義上的好壞結局。
好壞結局是根據善惡與道德觀,但悲劇喜劇的眼光跟認識人生的本質有關,跟好壞善
惡無關。
以上文九三年為例,你可以覺得朗死才是好結局,但不論誰死都注定是悲劇。
所以全家團圓,終成眷屬,好人擊敗壞人,拯救世界。還是壞人得逞,妻離子散。
跟一齣戲,一本小說,是悲劇還是喜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