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為了在法蘭克福大學謀求教職而撰寫的教授授職論文,於1928年出版,
它有一篇前言,和兩個部分的正文。
前言是在探討藝術形式的實在性,
第一部分是班雅明反對當時將悲苦劇視為是(古希臘)悲劇的仿作,
將兩者區分開來(第一部分),
並探討悲苦劇的特徵,如寄喻(第二部分)。
這整個討論則是在前言的藝術哲學框架中去做延伸的。
不過我並不是讀藝術出身的,
對這本書談論的主題(悲苦劇)其實也沒有很大的興趣(xD)
那為什麼我會讀這本書呢?
單純是因為我在《憂鬱的文化政治》的〈憂鬱的辯證.序〉一文裡,讀到了以下文字:
「憂鬱是一種辯證關係,此辯證存在於天賦與疾病間、介於精神力的提升與癱瘓性的悲傷
間、介於主體意識增強與融入個體領域間、介於木星作為洞察力的繆思與理智的竊奪者之
間的種種關係……如同班雅明在《德國哀悼劇的起源》裡注意到的一樣,憂鬱跟其他任何
事情同樣是關於知識的言說,也是一種獲得並表達某種特權洞見的衝動--因而憂鬱是一
種後設主體性的揭露形式(a metasubjective form of disclosure),使得被揭露的知
識能為沉思的主體所接觸並理解。」
在我看來,班雅明在這裡肯定說出了關於憂鬱某種相當深、且相當根本的東西,
所以就好奇地去看了。
看完的心得是,班雅明在書中的觀點,其實非常具現代性(modernity)。
例如悲苦劇的核心「寄喻」,
在班雅明看來,是在失去了神聖意義的現世下,一種破碎但反映著真實的表現。
他也以此某種程度將憂鬱去除了佛洛伊德所認為的病理性,而是賦予其藝術哲學的意味。
雖然是本研究悲苦劇的書,但對於不是讀戲劇的我來說,也有其他方面的啟發。
因此在下方將書中各個章節有提到的概念做個整理,
如果有看到有興趣的,或許可以考慮加入閱讀清單:
前言 認識論批判(Epistemo-Critical Prologue)
- 星座哲學(constellation)
- 理念(idea)
第一部分 悲苦劇與悲劇(Trauerspiel and Tragedy)
- 悲苦劇 vs. 悲劇
- 君主 vs. 英雄
- 憂鬱(melancholy)
- 土星氣質
第二部分 寄喻與悲苦劇(Allegory and Trauerspiel)
- 象徵(symbol) vs. 寄喻(allegory)
- 廢墟(the ruin)
也附上我個人的讀書筆記:
https://vocus.cc/lchrReadingBooks/home?nav=61175860fd8978000193d3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