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以及它如何改變了文化、商業、科技、媒體,與我
們每一個人
作者:莎拉.弗埃爾
出版日期:2020/11/28
出版:臉譜
Instagram的創辦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與麥克.克里格(Mike Krieger)啟發
了人們開始重視吸引別人目光的體驗。
書中提到Instagram能成功的原因包括:
1、完美的時機點
Instagram誕生於2010年10月6日,
在行動裝置的格革命浪潮之中,有數百萬名智慧型手機的新用戶不知道除了打電話能用手
機做什麼。
2、精簡的設計
在Instagram上線時,臉書已經充滿各種功能,包含動態消息、活動、社團、甚至能夠買
虛擬的生日禮物點數;
然而Instagram原則上只提供三種計算經營「成效」的數據:粉絲人數、追蹤中的帳號數
量、每張照片的按讚數,但即便僅僅如此,
就足以讓人感到興奮並上癮,每增加一個讚或是粉絲,就會讓用戶獲得一點滿足感,並傳
遞多巴胺至大腦中的獎勵中樞。
3、與科技巨頭交集
創辦人明白科技產業中早有贏家,如果他們彼此能互利,也能因此從中獲得助力。
例如Instagram有提供選項,讓用戶能一次同步分享到不同平台如Foursquare、Facebook
、Twitter、Tumblr…等。
因為與其要對抗新世代的社群平台巨人並從零開始建立新的社群平台,不如與他們共榮,
站在早已經茁壯的社群巨人的肩膀上。
Instagram就像初次的約會人們都想把生活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若照片很漂亮,就能在
應用程式裡獲得優異的成果。
人們的習慣因此改變,尋覓更多能獲得優異成果的事物,也欣賞起擺盤精緻的佳餚、有個
性的街頭風格,及有壯麗景色的旅行。
今日穿搭(outfit of the day)、
「適合放在IG的」(lntagrammable)
(反之沒有人會說”Facebookable”)、
美食慾照(food porn)…等用語也變成當代人的日常用語。
青少年開始會在意粉絲人數與自己追蹤中人數的比例,且不希望後者多於前者;他們也會
希望每張照片有超過11人按愛心,如此一來顯示的方式才會從一排用戶姓名變成數字。
在2017年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學會點名Instagram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的應用程
式。看到朋友不斷在享受度假或夜生活時,會讓青少年產生自己在浪費時間或特別平庸的
錯覺。
Instagram無形中讓人類的溝通方式都變得有策略,看似更喜歡表達自己,然而卻是刻意
、更具意識地自我展演。
Instagram並不像程式碼是被設計為中性的科技,而是某種刻意雕琢後的體驗,其團隊
如同是放大「好的部分」的專家。
在2019年底,Instagram宣布將停止讓用戶看到其他人照片按讚數,且當用戶看完所有動
態消息與新貼文時,也會告知用戶使他們停止繼續瀏覽。
似乎Instagram已經有在為社群的「數位健康」作把關?
然而實際上,某些Instagram所提供的功能所造成的結果,卻不是如此。
例如:起初Instagram提供「個人成效分析」的功能,讓品牌商能夠看到他們的帳號所接
觸到的年齡層,或是哪一則貼文最受歡迎。
但這項工具似乎成為青少年圈的一則笑話,
他們會讓假裝他們是「DJ」或是「模特兒」
以換得該數據分析報告,並在個人檔案中顯示詼諧的職業標籤。
當這種情形成為常態時,就等同青少年用戶可以藉由這些數據,再創造出讓其他人想要追
蹤的貼文,而並沒有使Instagram達到保持數位健康的長遠目標。
本書從一開始介紹了Instagram從定位、開發、行銷、經營,創辦人做了哪些事情,以及
與全球各社群平台之間,曾有過那些角力;
並述說了現今規模超過數十億美元的網紅產業及文化,是如何因為Instagram而生;
也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在傳奇性成功的背後,其使用者付出了哪些代價。
閱讀後可以較深入理解Instagram,包括它
成功的真正關鍵,以及潛藏於其中的危機
與黑暗面,推薦給有興趣觀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