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不對稱陷阱

作者: biemelo157 (瓜瓜)   2021-11-10 15:26:11
作者簡介
《黑天鵝效應》一書由 Nissim Nicholas Taleb(以下稱塔雷伯)所著。塔雷伯是華頓商
學學院企管碩士以及巴黎大學管理科學博士,曾任職過多所金融機構的交易員。塔雷伯基
於其在數學、經濟、統計以及實務操作上的專業寫出本書的前作《隨機騙局》,震撼了交
易市場。後又將《隨機騙局》中的概念以更加完整的敘述寫出《黑天鵝效應》,並以此聞
名於世。《反脆弱》一書承接了《黑天鵝效應》中的觀念,發展出更大的一幅面對不確定
性的世界地圖。後又有《不對稱陷阱》一書,將《反脆弱》中有關對稱性的概念詳加闡述

書籍簡介
《不對稱陷阱》一書的原文書名是《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出版於 2018 年,為塔雷伯不確定性系列最新的一期著作。
在《反脆弱》中,塔雷伯提到反脆弱就是喜愛不確定性,就是在面對未知時,獲得的上檔
利益會比下檔損失更多。可是,有些人卻利用一些方式,在自己享受上檔利益的同時,將
下檔損失的風險交給了其他人,而這種情形這是本書書名所謂的「不對稱」。本書便在詳
述是哪些人並沒有承擔起自己的風險,以及為什麼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風險。
本書除了切膚之痛之外,還討論了許多其他概念(按照慣例,確實有討論歷史和中東情勢
)。其中,我對「少數理論」以及「遍歷性」最有印象。所以本篇心得會分別介紹這些主
題。另外,我在文末附上了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參
考。
內容簡介
#切膚之痛:什麼是切膚之痛、大自然中的切膚之痛、白銀規則
讓我們直奔主題,開始介紹什麼是「切膚之痛」。
切膚之痛的含義可以說是:「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用英文說便是「You should own y
our risk」。塔雷伯以漢摩拉比法典為例。漢摩拉比法典有個中心主題:建立交易雙方之
間的對稱性,如此就沒有人能將隱藏的尾部風險移轉給別人。舉例來說,漢摩拉比最知名
的禁令如下:「如果建築商蓋了房子,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麼建築商應該判死刑
。」將切膚之痛的觀念延伸:如果你發表某個意見,有人照著去做,那麼你自己需要對它
的後果負起道德上的責任。再往前一點說,假使你準備發表經濟上的看法:不要告訴我,
你「認為」會怎麼樣,只要告訴我,你的投資組合裡面有什麼(因為比起言語,你的行為
才真的和你的自身利益相關)。
塔雷伯舉了一個反例:Robert Rubin 交易。這位美國前財政部長在 2008 年銀行崩垮的
十年內,從花旗銀行領得超過一億二千萬美元的薪酬。這家銀行週轉失靈時,是納稅人把
他救起來的,他卻沒有開出任何支票。他以不確定性為藉口,把責任推得一乾二凈。這種
沒有切膚之痛的狀況會導致什麼結果?還記得我們在《反脆弱》討論過「系統的反脆弱性
建立在個體的脆弱性之上」嗎?若一個人不用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也就是他們不是自身
所犯錯誤的受害者的話,整個反脆弱性就會失靈,市場就無法順利演化。只有當滅絕的風
險存在且被正確擁有時,演化才有可能發生。
整體而言,切膚之痛有其必要,但我們不要因此昏了頭,不厭其詳把它應用在放眼所及的
每件事上,尤其是當後果受到抑制時。我們的訊息聚焦在專業人士,因為他們自身職業的
架構,造成傷害之後卻不必負責任。當然,你也可以拿這種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求自
己不對別人說那些與自身利益無關的建議。總而言之,這裡的規則是:坐而言的人應該起
而行,而且只有起而行的才能坐而言。
在擁有切膚之痛的場合,就會有許多有趣且合理的現象發生。
舉例來說,現在我們打算動一場外科手術。有兩位醫生可以挑選,第一位彬彬有禮、穿著
得底、斯文又紳士,第二位不修邊幅、身材走樣且長的實在不太好看,請問我們應該選擇
哪一位醫生?塔雷伯說他會選擇第二位,因為那個看上去不像醫生的人,如果在他的專業
中擁有(說得上)成功的事業生涯,那它以前必須在認知方面克服對他不利的許多事情。
如果我們夠幸運,遇到了看上去不像的人,那得感謝某種切膚之痛的存在。接觸現實,就
會過濾掉無能的人,因為現實無視於外表美醜。
這一點可不是隨便說說。在賈克戴蒙的著作《第三種猩猩》中就曾經提到,以色列生物學
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發表的一篇精彩論文指出:有害的雄性特徵所以能夠吸引雌
性,正是因為那些特徵使雄性無異殘障。這個理論是說,那些有害的身體構造與行為,構
成了有效的指標,顯示發出訊號的個體是誠實的:正因為那些形質特徵或行為特徵令個體
陷於殘障的境地 ,所以那個個體必然是優越的。不需花費成本就能發出的訊號,容易用
來欺騙受訊的一方,因為跑得慢的、基因品質低劣的個體,都能發出那個訊號。只有高成
本的、有害的訊號,才能保證誠實。邏輯是這樣的,看到獅子後會彈跳的瞪羚,如果自己
跑得不夠快的話,基本就是送頭的行為,反過來想,彈跳就代表了那隻瞪羚對自己速度的
絕對自信。
應用 Zahavi 的理論解釋雄性對雌性的儀式性表演,思維是這樣的: 任何一個雄性,要
是背負著那麼大的累贅裝備,如孔雀的尾巴,或冒著生命危險大聲唱情歌,居然還能活著
,必然在其他方面有優異的基因。 所有動物都得演化出訊息明確、辨識容易的訊號,讓
其他動物了解自己。如果採用的訊號任何個體都能學會、發送,那就容易用來欺騙,最後
喪失通訊功能。妥當、可信的訊號,必須發送者絕無欺騙的餘地;附加昂貴的代價、風險
或負擔,使真正的優異者才能誠實地發送訊號,是動物界常見的例子。換句話說,這些動
物利用具有切膚之痛的障礙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那我們該如何應用切膚之痛的概念(除了拿它來指責一堆高官和經濟學家)?
結合切膚之痛與《黑天鵝效應》中提到的「反向確認」,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處事原
理,書中稱之為白銀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提供各位參考,比較不強固的黃金
法則是:「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妳,就用那種方式去對待別人。」為什麼白銀法則比較強
固?因為它告訴你自掃門前雪,不要決定怎麼做對別人有「好處」。和什麼事情是好的比
起來,我們對於什麼事情是壞的,清楚許多。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背後的觀念,是建立白銀法則式的對稱:你可以享有你的宗教自由,
只要你允許我想有自己的;你有權反駁我,只要我有權反駁你。而白銀法則也可以在實務
上延伸:不要聽信靠給別人建議維生的人所提的建議,除非他們的建議錯了,自己也會遭
殃。
做個總結,運用上述概念來處世時,我們可以記得先從善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開始。但如
果某個人想要對你行使權力,那你就對他行使權力。另外,在聽從意見或發表意見時要記
得,如果你不為自己發表的意見承擔風險,那麼你什麼都不是。
#少數理論:最不能退讓者得勝
這個現象很有趣,呈現出巨大的不對稱性。
少數理論(Minority Influence)指的是不讓步的少數人(不肯讓步的少數人)只要佔總
人口的三或四%,便足以要全部的人口唯他們的偏好是從。少數人制定的規則涉及許多事
情,包括讓我們知道:只要少數一些人不退讓、善良且有切膚之痛,展現勇氣,就能使社
會妥善運轉。
舉例來說,美國的飛機上幾乎沒有花生類的產品。這是因為對花生過敏的人,不會吃沾過
花生的產品,但是沒有這種過敏症狀的人,可以吃含有花生成分的東西;再來一個,美國
的許多食品上都有清真認證,這是因為飲食遵守猶太節食戒律(或清真認證)的人,絕對
不吃不符合猶太節食戒律(或非清真認證)的食物,但是飲食不守猶太節食戒律的人,不
會不禁止吃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最後一個,一旦宴會有 10% 或更多的女性,你就
不能只供應啤酒。但是大部分男人會喝紅酒。所以果你只供應紅酒,便只需要一套杯子。
再舉一個比較現代化的例子。在相當國際化或歐洲話的一家德國公司條頓外觀的會議室中
開會,偏偏其中一位與會者不講德語,那麼整個會議就會講英語,而這是全世界各地的企
業使使用的不流暢英語。一切始於一條不對稱的規則。也就是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
講(不流暢)英語,但反之則不然(講英語的比較不可能懂其他語言)。
以上都是少數人影響大多數人的例子。為什麼可以做到?因為這些少數人擁有切膚之痛,
且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還有兩件事。第一,地區的地理環境,也就是空間結構
很重要。不讓步組是否待在他們自己的地區,還是和其他人混在一起,會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遵循少數規則的人,住在另有小型經濟體的貧民區中,那麼少數規則不適用。但是
當一群人在空間上分布均勻,例如當這種少數人在社區中的比率和他們在整個村落中的比
率相同,在村落中的比率和在郡中的比率相同,在郡中的比率和在州中相同,在州中的比
率和全國相同,那麼(彈性的)多數將必須服從少數規則。第二,成本結構相當重要。我
們的上述例子中,生產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價格不會改變太多(這是避免使用若干
標準添加物的結果)。但是如果製造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成本大幅提升,那麼這條規
則會相對於成本的差異,以某種非線性比例減弱。
將少數理論延伸:不要認為自動排檔汽車的普及,必然是由於多數人的偏好。這可能只是
因為能開手排車的人,總是會開自排車,但是反過來說則不然;不要認為市區中的紅綠燈
很多,必然是因為這城市的居民大多不守交通規則;不要認為一切成功的連鎖餐廳,例如
麥當勞經營的欣欣向榮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他們供應的產品,認為這些漢堡真的很美味

美國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説過: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慎思明辨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
。事實上,這是始終存在的唯一一件事。不用說,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數人掀起的。而且
整個社會的成長,不論經濟,還是道德,都來自一小群人。社會不會因為共識、投票、多
數人、委員會、冗長的會議、學術研討會、茶和黃瓜三明治或者民意調查而演進:只要一
些人,就足以不成比例地旋轉乾坤。我們需要的,只是在某處的不對稱規則。而不對稱幾
乎每一件事都有。
我們猜想社會道德價值的形成,並不是來自一般人共識的演進。不,那是最不能包容的人
造成的,正因為他們的不能包容,而將美德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公民權
。一旦道德規則建立起來,分散各地追隨者的不讓步少數,便足以左右社會的常規。可悲
的是,我們看人類整體,可能誤以為人類是自發性地變得更有道德、更好和更溫和,呼吸
得更好,而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才這樣。
做個總結,將少數理論延伸到交易市場:我們可以說,市場不是市場參與者的總和,而是
反映動機最強烈的買家和賣家的活動,造成的價格變動。是的,動機最強烈者勝。在思考
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時,利用少數理論來建構理解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遍歷性:避開那些會讓你毀滅的事物
講講遍歷性,在物理與數學方面,遍歷性是研究一個系統長期行為的分析,其中一項廣為
人知的結果是:在經過長時間後,時間平均將會趨近空間平均。
當然,在《不對稱陷阱》中沒有用到這麼數學的語言,有關遍歷性的簡單解釋是:「動態
均等」。對財富分佈來說,完美的遍歷性意味著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永遠活下去,會有
一段時間落在整個橫切面圖的各種經濟狀況中:例如,一個世紀中,平均有六十年在中產
階級下層,十年在中產階級上層,二十年在藍領階級,可能只有一年在最高的 1%。
我知道上述的例子仍然不夠清楚。在書中,塔雷伯用一個簡單的情境解釋:
有 100 個人在同一時間在一家賭場賭博,其中 99 個人賭完都沒事,只有一個人賭到輸
光了。顯然,輸光的機率只有1%。那如果現在有一個人,他連續進賭場賭博 100 次,請
問他輸光的機率是多少?
無庸置疑,這個人輸光的機率是百分之百。 一百個人進賭場,和一個人進賭場一百次的
差別,也就是路徑相依(path-dependent)的機率和傳統上所理解的機率兩者之間的差異
,也正是遍歷性存在與否的差異。展開來說,第一種情形稱為集群機率(ensemble proba
bility),第二種情形為時間機率(time probability;因為第一種情形和一群人有關,
第二種情形是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機率)。遍歷性指的是第一種情形的機率會等於第二
種機率的狀況。或者有個更簡單的判斷方式:當我們觀察到的過去機率,不能用在未來的
程序中,這情況被視為不具遍歷性。
股市具有遍歷性嗎?當然不具有,股市的平均報酬是集群機率,你拿到手的報酬是時間機
率。但你的投資策略可以具有遍歷性,在賺錢的時候,提高所冒的風險,但是虧損之後,
必須縮減所冒的風險。實務上,為了執行容易,它是靠門檻來做的,而這些規則並不複雜
:每當你獲有利潤,就開始積極下注,出現赤字時,則千萬別這麼做。
遍歷性講求動態,既然是動態,那便得避免「毀滅」。生活中的核心不對稱是:會招來毀
滅的策略,效益永遠無法沖銷毀滅的風險。了解遍歷性代表了解兩件事情:一是避開那些
會毀滅你的事情,讓機率能夠永續;二是避開那些誤用兩種機率的知識,例如行為經濟學
提到的厭惡風險等等。
心得
《不對稱陷阱》一書我覺得比塔雷伯前幾本著作又更加艱澀難讀一些。
切膚之痛這個概念貫穿全書,但塔雷伯東扯西扯的寫作習慣讓切膚之痛在各個章節時常在
相同情境下出現,但只要抓住對稱性這個概念,稍微用力一點還是能順利看完本書。除了
切膚之痛外,少數理論也讓我思考很久的觀念,前一陣子走在路上都在想我看到的事情究
竟時怎麼形成的(是哪些少數人造成了這樣的現狀、是誰塑造出了我的偏好)。但最難理
解的估計還是遍歷性,直到現在除了「避開毀滅讓機率永續之外」我也想不太出什麼遍歷
性的應用。不過了解許多社會科學誤用了兩種機率,在不具有遍歷性的情況下使用遍歷性
是好理解的,難理解的是要怎麼應用這個概念。
在《黑天鵝效應》或《反脆弱》中幾乎不會遇到這種問題,例如反向確認、槓鈴理論、四
個象限、上檔利益、下檔損失等等概念的應用方式其實塔雷伯都寫在書上了,自己再推敲
一陣也能有所新的體悟。但遍歷性這點真的讓我有點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未來重讀一次本
書時能夠有所見地吧。
章節筆記
第一部 前言
序一:擊殺安泰俄斯
本章介紹「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的概念。切膚之痛指的是責任性,也就是做
出決定的人是否會承受此項決定產生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你發表某個意見,有人照著
去做,那麼你自己需要對它的後果負起道德上的責任。假使你準備發表經濟上的看法:不
要告訴我,妳「認為」會怎麼樣,只要告訴我,你的投資組合裡面有什麼。塔雷伯舉了一
個反例:Robert Rubin 交易:這位美國前財政部長在 2008 年銀行崩垮的十年內,從花
旗銀行領得超過一億二千萬美元的薪酬。這家銀行週轉失靈時,是納稅人把他救起來的,
他卻沒有開出任何支票。他以不確定性為藉口,把責任推得一乾二凈。從這個角度來說,
我們見到干預推手不會去學習,因為他們不是本身所犯錯誤的受害人。塔雷伯最後給出結
論:滅絕的風險存在時,演化才有可能發生。此外,沒有切膚之痛,就沒有演化。
序二:對稱性簡介
本章以更多面向來介紹「切膚之痛」,其中,以在《反脆弱》中提到的「對稱性」引伸出
來的內容為主。先從漢摩拉比法典開始談吧,漢摩拉比法典有個中心主題:建立交易雙方
之間的對稱性,如此就沒有人能將隱藏的尾部風險(tail risk)或者 Robert Rubin 式
的風險,移轉給別人。舉例來說,漢摩拉比最知名的禁令如下:「如果建築商蓋了房子,
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麼建築商應該判死刑。」這就是使收益與風險相互對稱的行
為。從漢摩拉比法典,可以延伸出兩種法則:「黃金法則」要求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妳,
就用那種方式去對待別人;比較強固的「白銀法則」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什麼白
銀法則比較強固?首先,他告訴你自掃門前雪,不要決定怎麼做對別人有「好處」。和什
麼事情是好的比起來,我們對於什麼事情是壞的,清楚許多(反脆弱中提到的否定法)。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背後的觀念,是建立白銀法則是的對稱:你可以享有你的宗教自由,
只要你允許我想有自己的;你有權反駁我,只要我有權反駁你。最後,白銀法則在實務上
的一個延伸是:不要聽信靠給別人建議維生的人所提的建議,除非他們的建議錯了,自己
也會遭殃。切敷之痛的必要不只是道德上的,更是實務上的。一個系統如果有切膚之痛的
要求,就會透過犧牲的概念,維持系統於不墜,以保護需要存活下去、層級更高的集體或
實體(系統的反脆弱性)。理性的事情允許集體(指能夠存在很長時間的實體)存活下去
(這也正是林迪效應)。整體而言,切膚之痛有其必要,但我們不要因此昏了頭,不厭其
詳把它應用在放眼所及的每件事上,尤其是當後果受到抑制時(干預推手 vs 算命先生)
。我們的訊息聚焦在專業人士,因為他們自身職業的架構,造成傷害之後卻不必負責任。
本章還提到一個讓我覺得可以深思的議題:勞工以及其切敷之痛。古代的鞋匠就是拿來生
產鞋子的,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產品負責,換句花說,他們在職業上具有切敷之痛。但現代
的鞋匠或是大多數職業,並沒有這種切敷之痛,例如流水線生產人員、超商店員等等。也
許現代社會在職業上的一些問題,就是出自過度專業化導致人們與他們的勞動結果脫節。
換句話說,就是人們並沒有負擔到他們行為的責任(或風險),於是便覺得工作索然無味

序三:「不確定系列」的肋骨
本章是全書簡介,也將不確定系列的相互關係粗略的帶了過去。本章比較有趣的是關於書
評人的批評。塔雷伯說, 書評人士糟糕的中間商:他們正處於去中介化的過程,和計程
車司機正面臨的遭遇一樣(有些人稱之為優步化)。專業書評人認為他們必須決定書應該
怎麼寫,真正的讀者則真的看了書,因為他們喜歡閱讀,兩者有利益上的衝突。舉一件事
來說,書評人對於作者有肆無忌憚、任意批判的權力:必須要有人看過書,才會發現書評
人滿口胡言亂語,所以表示他們缺乏切膚之痛。最後,我想紀錄一句本章我最愛的話:「
如果你不能將你的靈魂放進某些東西,那麼請放棄,把那個東西留給別人去做。」其實這
句話如果要按照本章的意思,應該可以翻譯成:如果你不能和這個東西產生切膚之痛的聯
繫,那就不要去做這項東西。總而言之,坐而言就該起而行,而且只有起而行的人才能坐
而言。
第二部 初探代理
第一章 為什麼每個人應該吃自己抓來的海龜:不確定性中的平等
本章以 Mercury 的故事做為起頭。據說有一群漁夫抓到許多海龜,煮熟之後發現超級難
吃,剛好這時候 Mercury 路過,漁夫便邀請他來吃東西,並給了他海龜。當 Mercury
發現漁夫邀請他共食,只是要擺脫不想吃的食物時,就強迫他們所有的人都吃海龜。這
個故事建立起一條原則:你給別人吃什麼,自己也要吃什麼。事實上,海龜的故事是歷史
上凡人之間的交易原型。 記得盡你所能,避開打電話給你,吹捧偽裝成建議的某種產品
。對於那些提出建議,告訴你說,採取某種行動「對你有好處」的人,務必提高警覺。雖
然這對他也有好處,可是對你的傷害,不會直接影響他。身為交易人,你學會識人和與正
直的人來往:那些人會告訴你,他們有某種東西要賣,並且解釋那筆交易對他們本身的好
處。羅馬人對此清楚得很,曉得如果一個人眉開眼笑叫賣某樣產品,一定是急著想要脫手
。將這個故事延伸,會把我們帶到不對稱,也就是切膚之痛背後的核心概念。問題成了:
參與交易的人,彼此的資訊差異可以到達什麼程度?塔雷伯介紹了幾種這個問題的哲學學
派,但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規模大小」。在不同的規模,群體的行事作為就不一樣。這解
釋了為什麼自治市不同於國家,也解釋了部落如何運作:你是特定群體的一員,這個群體
比狹隘的你要大,但是比整體人類要小。極其重要的是,特定群體中,人們會分享某些東
西,但不會分享其他東西。而且,因應外界有一套共同的協定。規模的限制就像是俱樂部
的會員制,俱樂部的會員都知道,俱樂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排他和限制規模。舉例來說
,雅典人平等對待所有的意見,但討論「民主」時,只適用於自己的公民,奴隸或外邦人
除外;猶太人的道德則區別血緣的濃淡:我們都是兄弟,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像兄弟。最
後,關於規模有一點我想紀錄的,書中提到 Geoff and Vince Graham 說:在美國聯邦準
備理事會的層級上,我是自由意志者;在州的層級上,是共和黨人;在地方的層級上,是
民主黨人;在家庭和朋友的層級上,是社會主義者。一個國家不是一座大城市,一座城市
不是一個大家庭,而且很抱歉,世界不是一個大村落。 事情絕對不會「規模擴增」(sca
le)和概化。我想,除了非線性之外,人的心智在處理不同層級的情況也不太明確,許多
人對於自我定位感到混亂,也許跟這個層級的轉換有關(?)
第三部 最大的不對稱
第二章 最不能退讓者勝:頑固的少數人主掌全局
本章談的是「規則由少數人制定」,而引起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不對稱性。讓我們先解釋規
則由少數人制定這句話:不讓步的少數人-不肯讓步的少數人-只要佔總人口的三或四%
,便足以要全部的人口唯他們的偏好是從。書中是以大多數食物都有清真認證為例,原因
是飲食遵守猶太節食戒律(或清真認證)的人,絕對不吃不符合猶太節食戒律(或非清真
認證)的食物,但是飲食不守猶太節食戒律的人,不會被禁止吃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食物
為第一個例子。底下我提供幾個也是書中但比較易懂的說明。舉例來說,我們很少在飛機
餐或學生餐點裡面看到花生與蠶豆,這是因為對花生過敏的人,不會吃沾過花生的產品,
但是沒有這種過敏症狀的人,可以吃不含有花生成分的東西。再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公共
場合幾乎都有殘障廁所?是因為殘障人士不能上普通廁所,但普通人士可以上普通和殘障
廁所。總而言之, 少數人制定的規則涉及許多事情,包括讓我們知道:只要少數一些人
不退讓、善良且有切膚之痛,展現勇氣,就能使社會妥善運轉。但這種影響除了好處也有
壞處,舉例來說,為什麼都市中需要這麼多交通號誌?這些號誌並不是為了防範大多數人
,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如何行車,這些號誌防範的是那一小部分不守規則的人,避免他們
亂來產生更大的混亂。如果我們把這種規則用在會帶來有趣結果的領域:正直的人絕對不
會犯罪,但是罪犯輕而易舉就能表現合法的行為。對上述情形作分析也可以得到類似的結
果。但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由少數人決定,塔雷伯提出了兩個限制:第一,地區的地理環
境,也就是空間結構很重要。不讓步組是否待在他們自己的地區,還是和其他人混在一起
,會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遵循少數規則的人,住在另有小型經濟體的貧民區中,那麼少
數規則不適用。但是當一群人在空間上分布均勻,例如當這種少數人在社區中的比率和他
們在整個村落中的比率相同,在村落中的比率和在郡中的比率相同,在郡中的比率和在州
中相同,在州中的比率和全國相同,那麼(彈性的)多數將必須服從少數規則;第二,成
本結構相當重要。我們的第一個例子中,生產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檸檬汁,價格不會改變
太多(這是避免使用若干標準添加物的結果)。但是如果製造符合猶太節食戒律的檸檬汁
成本大幅提升,那麼這條規則會相對於成本的差異,以某種非線性比例減弱。最後再舉兩
個例子吧:一旦宴會有 10% 或更多的女性,你就不能只供應啤酒。但是大部分男人會喝
紅酒。所以果你只供應紅酒,便只需要一套杯子(用血型術語來說,這叫全適型供血者)
;在相當國際化或歐洲話的一家德國公司條頓外觀的會議室中開會,偏偏其中一位與會者
不講德語,那麼整個會議就會講英語,而這是全世界各地的企業使使用的不流暢英語。一
切始於一條不對稱的規則。也就是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講(不流暢)英語,但反之
則不然-講英語的比較不可能懂其他語言。我們猜想社會道德價值的形成,並不是來自一
般人共識的演進。不,那是最不能包容的人造成的,正因為他們的不能包容,而將美德強
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公民權。一旦道德規則建立起來,分散各地追隨者的
不讓步少數,便足以左右社會的常規。可悲的是,我們看人類整體,可能誤以為人類是自
發性地變得更有道德、更好和更溫和,呼吸得更好,而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才這樣。永
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慎思明辨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這是始終存在的唯一一件事。
不用說,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數人掀起的。而且整個社會的成長,不論經濟,還是道德,
都來自一小群人。社會不會因為共識、投票、多數人、委員會、冗長的會議、學術研討會
、茶和黃瓜三明治或者民意調查而演進:只要一些人,就足以不成比例地旋轉乾坤。我們
需要的,只是在某處的不對稱規則。而不對稱幾乎每一件事都有。
第四部 狗群中的狼
第三章 如何合法擁有另一個人
其實我看不太出來這章想表達的是什麼,本章內容極其零碎。其中一個概念大概是「員工
」這個崗位初始的設計,與現在的用途有所出入。 在之前,員工是因為有重大的切身利
益而存在,他們要分攤風險,風險大道能制止和懲罰不可靠的行為,例如沒有準時上班。
老闆雇用員工買的是可靠性。寇斯講的很深入:在他看來,由於合約會產生一些交易成本
,所以太過昂貴,不值得磋商;解決方式是登記公司和雇用員工,職務說明明確,因為你
負擔不起每一筆交易的法律和組織費用。自由市場這塊地方由市場力量決定專業分工,而
且資訊透過價格點傳送;但是在公司內部,這些市場力量消失了,因為經營市場的成本,
高於他們得來的利益。所以市場力量會導致公司追求內部員工和外部契約工的最適當比率
。但現代的員工演化成「狗」,這裡的狗指的是 Ahiqar 中著名的故事:狗向狼炫耀他享
有的一切舒適和美好的生活,狼差一點就心動,直到狼問狗他戴的項圈是怎麼一回事,了
解了它的用途之後嚇壞了。一個人的生存如果有賴於組織中更高階層的某人給的質性「工
作考評」,那麼極其要緊的決策不能交託給他。
第四章 你的場子中,別人的切膚之痛
本章敘述有無切膚之痛的差異。首先, 社會喜歡聖人和道德英雄是單身族,如此他們就
沒有家庭的後顧之憂,不會迫使他們為了小孩,陷入倫理感需要的兩難困境。舉例來說,
大公司喜歡用有家庭的員工,這不是秘密。有下檔損失的人比較容易差遣,尤其是當他們
被高額抵押貸款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與之相反的是恐怖主義份子,聖戰恐怖主義不尋
常的滋擾,在於我們面對一個受蠱惑的人,願意殺害不計其數的無辜者,不必承受任何真
正的下檔損失,也就是沒有切膚之痛時,我們完全無力自衛。對這些恐怖份子來說,他們
認為自己的犧牲能給整個群體帶來上檔利益。要控制恐怖份子,我們僅餘的唯一方式,是
講得清楚明白,說服他們相信炸死自己不是對他們的最糟情境,因為整個情境還沒結束。
他們的行為造成的後果,會使他們的家庭和摯愛的人立即承擔財務責任。
第五部 要活著,就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第五章 生活在模擬機中
本章以一個魔術師為例。通常魔術師就是利用錯覺或手法來進行表演,但塔雷伯在一場宴
會上看見一個魔術師表演冰錐穿過手的魔術,而他的手真的被冰錐刺傷了(魔術師承受了
下檔損失,有切膚之痛)。如果你冒險做一件事,卻不承擔可以彌補或甚至可能無法彌補
的真正傷害風險,那麼那不叫冒險。而塔雷伯將這個概念應用到選舉:大眾-由通常承擔
風險的人組成,不是我們將在下一章提到的不承擔風險、沒有生命的分析師-任何時候都
會投票給將冰鑽鑽過手中之後真的流血的候選人。他認為這是川普勝選的其中一個因素:
你寧可有個失敗的真人,而不是個成功人士,因為污點、傷疤、性格缺陷,會增加人和
鬼之間的距離。傷疤發出切膚之痛的訊號。
第六章白痴知識份子
本章在諷刺白痴知識份子 IYI,就是花了幾頁的篇幅嘴人。
第七章 分配不均與切膚之痛
本章談分配不均(但其中有些內容看得沒有很懂)。首先,塔雷伯把分布不均分為兩種:
靜態與動態。靜態靜態分配不均是分配不均的快照;它沒有反映你的人生歷程中會發生什
麼事(我的理解是一個時間點中的財富分配情形);動態(遍歷)分配不均考慮了未來和
過去的整個人生(我的理解是考慮了一個人一生中的財富階級流動)。展開來說,完美的
遍歷性意味著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永遠活下去,會有一段時間落在整個橫切面圖的各種
經濟狀況中:例如,一個世紀中,平均有六十年在中產階級下層,十年在中產階級上層,
二十年在藍領階級,可能只有一年在最高的 1%。談動態分配後,塔雷伯便利用上述的概
念抨擊《21 世紀資本論》這本書,其他批評暫時不論,其中一句是這麼說的:「當你說
從第一年到第二年的分配不均有變化,你顯然需要指出位居頂點層的是同樣那些人(但皮
凱提並沒有)」。這句話我確實不太理解,塔雷伯的註解如下:「如果這個過程是厚尾(
極端世界),那麼財富是由頂層創造的。這表示財富增加會導致衡量到的分配不均升高。
整個人口中,財富創造是一連串小機率的賭注造成的。所以財富池(the pool of wealth
;如同皮凱提所做的那樣,已多年來的支出衡量)自然就會隨著財富增加。以 80/20 世
界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額外的財富應該來自一個人,其餘底層的五十個人都沒貢獻什麼。
這不是零和利得:消除那個人,財富就會幾乎沒有增加。事實上,其餘的人已經受益於少
數人的貢獻。」整理一下思緒,動態的分配不均指的應該是個人的遍歷性低下,也就是富
人依然是富人,窮人依然是窮人。所以關於分配不均的情形增加,指的應該是社會階級流
動性的機率減少。但《21 世紀資本論》中提到分配不均增加時,並沒有提供富人依舊是
那群富人的證據這樣。喔喔喔我好像懂了,所以要解決分配不均的話就要增加那些富人掉
出富人圈的機率,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承受自己的下檔損失,擁有切膚之痛(承受更高的
機率或風險不代表有立即的可視的財富流動)。人們厭惡-或者應該厭惡-的是沒有切膚
之痛的頂層人士,也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承擔分配給他的風險。
第八章 叫做林迪的專家
本章討論林迪效應與切膚之痛之間的關係。林迪效應的詳細內容在《反脆弱》一書中有討
論,大意是:時間等同於混亂,而抵抗時間的摧殘,也就活下來,是有能力處理混亂的結
果。換句話說,時間是檢視一項事物是否具有反脆弱性的最佳評委。但這必須運作在每個
人對自身行為都有切膚之痛的前提下,少了透過暴露在現實之中,沒有切膚之痛,脆弱的
機制就會遭到擾亂:有些事物可能以某種規模,沒有理由地存在一陣子,然後終於崩垮,
造成許多連帶傷害。本章後面抨擊了學術圈(好像從以前以來都在抨擊)還有行為經濟學
與心理學領域,塔雷伯認為上述學科的結論並不強固(大多數實驗甚至無法重新驗證)。
那哪些結論是強固的?那些從以前的著作就有提到的現象便是強固的。古時候的書仍然流
傳下來,經過林迪過濾,而且讀過他們的人也存活下來,這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
第六部 更深入談代理
第九章 外科醫師看起來不應該像外科醫生
本章談切膚之痛與代理。有切膚之痛時,表象會消散,沒有切膚之痛時,會導致胡說八道
呈倍數增加。塔雷伯的舉例是,如果我們夠幸運,遇到了看上去不像的人,那得感謝某種
切膚之痛的存在。接觸現實,就會過濾掉無能的人,因為現實無視於外表美醜。這點在戴
蒙《第三種猩猩》中觀察到的現象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物種會擁有不利於自己生存(或
生殖)的性向,以證明自己具有某種優勢。在本章的例子是外科醫生,那些長得不像外科
醫生的醫生,若在他的專業中擁有(說得上)成功的事業生涯,以前必須在認知方面克服
對他不利的許多事情。這也正如那句拉丁諺語:不要認為長得漂亮的蘋果好吃(這是一般
常說「會發亮的不只是黃金」之類更委婉含蓄的版本)。本章最後談評審。總是在沒有切
膚之痛(或者沒有在正確的場所有切膚之痛)的情況下運作的人,會尋求複雜化和集權化
,並且竭盡全力避免簡單。另一方面,實務工作者則有相反的本能,尋求最簡單的試探啟
發法。評量導致你不是用最後的結果接受評審,而是依某個中介橫量指標,要你去看複雜
的東西,單單這個事實,就會帶來某些扭曲。
第十章 只毒有錢人:其他人的偏好
本章討論人們一有錢,切膚之痛驅動的經驗機制就會流失。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偏好,以
塑造的偏好(constructed preferences)取代自己的偏好,使得他們的生活變得不必要
的複雜,並且把自己推進悲慘的境地。而這些塑造的偏好,當然是那些想要賣他們某些東
西的人的偏好。這跟複雜化導致的劣化有關,塔雷伯說這是經濟學中所謂「負效用」的意
思。舉例來說,當人們有錢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去米其林餐廳吃飯,而不是路邊物美價廉
的小店家。而這種有錢後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其他人為你塑造出來的偏好。
第十一章 先做再說
本章說不要口頭威脅別人。口頭威脅是最無力的, 你擁有的最佳敵人,是讓他有切膚之
痛,並且讓他知道隨之而來的確切規則。你讓他活著,曉得由於你的仁慈,他才得以保住
那條命。塔雷伯以教父中那個馬頭場景為例說明這件事。在現代社會,一個很好的做法是
,不用口頭威脅,就改變不合倫理和目中無人的行為:拍下他們的照片。由於你的沈默,
單單拍下他們的照片這個動作,就類似於將他們的生命握在你手中,並且控制他們的未來
行為。他們不知道你會拿照片做什麼事,因此活在不確定的狀態中。塔雷伯舉了個他自己
遇到衝突並拍照後對方就恨恨離去的例子。不過,塔雷伯並沒有把照片傳到網路上公審。
他認為,過去,壞行為只會傳給知道事情怎麼做才對的熟人知道。今天,沒有能力評審一
個人整體性格的陌生人,自命為行為警察。網路羞辱遠比過去的聲譽玷污更強而有力,而
且更具尾部風險。
第十二章 事實是真的,新聞是假的
本章主要敘述斷章取義是不好的。你可以批評一個人說的話或者一個人表示的意思。前者
比較帶感情,因此更容易散播。展開來說,只抓住別人特定的一句話(「看看他說了什麼
」),用猛烈的砲火攻擊批評者,而不是抨擊對方的確切立場(「看看他的意思」,或者
更廣泛地說,「看看他代表什麼」)就是一般的抹黑手法之一。偉大的波普爾經常在討論
的一開始,一字不差地陳述對手的立場,而且往往不厭其詳,好像把它們當作自己的觀念
在行銷似的,之後再系統性的一一擊破他們。
第十三章 美德商品化
本章討論美德。首先,美德是需要身體力行的,而且最好與利益相衝突。我的意思是,許
多飯店會宣導環保,例如重複使用一些用品,或是延長擦手巾等物品的洗滌週期。沒錯,
飯店當然喜歡保護環境,但是我們敢說,如果不是對他們的盈餘有幫助,他們不會那麼用
力宣導。還有一種美德其實並不那麼有道德,就是「站著講話不腰疼」或是沒有切膚之痛
:滿口仁義道德,卻沒有完全承擔它的直接後果,遠為缺乏道德。從規模縮放的特質來看
,我們可以安全地指出,美德是對整體做出某些事情,尤其是當一種行動與你狹隘定義的
利益相互衝突時。美德不只是善待其他人所關懷的人。所以真正的美德,主要在於也善待
被其他人忽略的人、不是那麼明顯的案例、敲鑼打鼓的慈善事業往往漏掉的那些人。或者
那些沒朋友的人,希望有人偶爾打個電話過來聊聊天,或者一起喝杯新鮮烘培的義式咖啡
。最後,塔雷伯提到:當「想幫助人類」的年輕人來問我:「我應該做些什麼事?我想減
少貧窮,拯救世界」,以及更宏觀層次的類似崇高抱負。我的建議是:一、為善不欲人知
;二、絕不尋租;三、你必須開創事業。置自己於險境,開創事業。我們需要人們承擔(
有限的)風險。這個觀念是將智人的後代推離宏觀、抽象的普世目標,遠離會給社會帶來
尾部風險的社會工程。
第十四章 和平,不是靠筆墨,也不是靠流血
本章討論兩件事情,和平與歷史。首先,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讓人們去交易,如同他們
幾千年來所做的那樣。他們最後會被迫想出辦法來。塔雷伯對中東的政治活動一直很有見
地(但我完全不知道那邊發生了啥事)。第二,人類歷史大部分時候是和平的,偶爾被戰
爭打斷,而不是大部分時候都在打仗,偶爾才出現和平。問題在於我們人類傾向於採用可
得性試探起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意思是說,顯眼的東西被誤認為是統計結
果,而且一個事件的顯著和情緒性影響,使我們認為它在現實中更常發生。 我們被戰爭
歷史穩定餵食,比較少讀到和平歷史。身為交易員,塔雷伯受到的訓練是尋找人們忘了問
的第一個問題:這些書是誰寫的?
第七部 宗教、信仰與切膚之痛
第十五章 人們談宗教時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一言以蔽之, 在和信仰有關的事務上,要留意標籤,並且避免視宗教為好像都是相同的
動物。
第十六章 沒有切膚之痛的敬拜
本章主要討論西方宗教的敬拜儀式,從「有犧牲型態」到沒有犧牲的信仰概念的轉換。塔
雷伯給的結論是,信仰的強弱,不是取決於有沒有「證據」顯示諸神的力量,而是看有沒
有證據顯示敬拜者有切膚之痛。
第十七章 教宗是無神論者
本章依意識形態將人分為兩種:有人行動上是無神論者,言語上有宗教信仰(大部分是東
正教和天主教徒);有人行動上有宗教信仰,言語上也有宗教信仰(自殺炸彈客)。教宗
是屬於前面那種類型的。教宗 John Paul II 在 1981 年遭到槍擊之後,被緊急送往 Ago
stino Gemelli University Polyclinic 的急診室,有趣的是,梵蒂岡仍然沒人冒險先去
找神,之後才去找醫生。
第八部 風險與理性
第十八章 如何對理性保持理性
本章討論理性。首先,這裡討論的理性跟行為經濟學中所謂的理性不同。信念本身並沒有
什麼特別不理性的(因為他們可以是有助於通向其他某樣事情的捷徑):每件事情都在於
「顯示性偏好」的概念。根據信念評斷人們是不科學的。世界上沒有信念有「理性」那樣
的東西,只有行動有理性。行動有理性只能用演進方面的考量加以評斷。唯一務實、合乎
經驗、數學上嚴謹的理性定義如下所述:理性的事讓我們能夠生存。 在思考程序的層級
上發生的扭曲,實際上是事情能夠運作之所必須。不管它們的目的為何,猶太教的飲食教
規仍然存在了數千年之久,理由不是它們合乎「理性」,而是因為遵循它們的人活了下來
。簡單來說,塔雷伯認為理性這個詞被誤用了,理性指的應該是幫助我們生存的「行為」
,不論這個行為中有多少扭曲(專業一點稱為捷思),只要這個行為能幫助人們生存,便
是理性。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每件事,並不都是因為有理由才發生的,但是存活下來的每件
事,都是因為有理由才存活的。換句話說, 所謂理性,是指風險管理,就這麼簡單。
第十九章 承擔風險的邏輯
本章討論遍歷性。一百個人進賭場,和一個人進賭場一百次的差別,也就是路徑相依(pa
th-dependent)的機率和傳統上所理解的機率兩者之間的差異。第一種情形稱為集群機率
(ensemble probability),第二種情形為時間機率(time probability;因為第一種情
形和一群人有關,第二種情形是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機率)。顯然,這兩種機率有重大
差異。一群人在一個地方的平均機率不會等於一個人在一個地方長時間活動的平均機率。
在遍歷性之外,本章很大的重要在討論「生存最重要」。如果你承擔很小的毀滅機率,而
且那是一次性風險,結果你存活了下來,然後你再做一次(另一次的「一次性」交易),
那麼你最後完蛋的機率是百分之百(重複曝險)。 當我們觀察到的過去機率,不能用在
未來的程序中,這情況被視為不具遍歷性。在某個地方會有一個「停止點」,也就是阻止
有切膚之痛的人逃脫出來的吸收壁-系統總是傾向於走到那裡。我們把這種狀況稱為「毀
滅」,因為那是不可逆的,無法從那種狀況逃脫。核心問題是,如果有可能毀滅,就不再
可能做成本效益分析。塔雷伯在本章最後做了一些結論。生活中的核心不對稱是:會招來
毀滅的策略,效益永遠無法沖銷毀滅的風險。毀滅和其他的狀況變化,是不同的動物。你
所冒的每一個風險,加起來會減低你的預期壽命。理性是指避開系統性毀滅。
作者: empirica   2021-11-10 15:46:00
好長, 先推再慢慢看~~
作者: kitedolphin (相信吧。)   2021-11-10 16:29:00
認真的心得推
作者: brella (府城嚴選臭懶趴)   2021-11-10 20:44:00
作者: wulouise (在線上!=在電腦前)   2021-11-10 20:54:00
心得比他的書好懂多,切膚之痛:買吃的店家吃自己商品集群跟時間機率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不過賭場他舉例不太對,中1%的機率只有6成
作者: dogbydog (神秘兮兮神經病)   2021-11-10 21:47:00
介紹的真精彩 這篇留一半在享用
作者: djmay (R1000)   2021-11-11 23:47:00
感謝分享
作者: x62233 (Kenzi)   2021-11-12 00:32:00
感謝分享
作者: DragonTsai (只因我為愛而生)   2021-11-12 18:21:00
作者: soldout (Don't panic)   2021-11-15 22:48:00
謝謝分享 光看心得就收穫不少
作者: aeasyday (boyz)   2021-11-17 22:34:00
少數法則很激勵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