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成為真正的人
【作者】:甘耀明
【出版】: 寶瓶文化
—————————————————————
#minebook掘冊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embed/story/ckvvxg1a7yz5o0822o9k6xdev
作者甘耀明第一次在 2004 聽到「三叉山事件」的時候,就有一股衝動把它寫成小說。
三叉山事件發生在 1945 年,一架載滿美國戰俘的飛機不幸墜毀在台灣三叉山,
機上的26名美軍全數罹難。 當時美國軍方委託當時的日本政府處理,
日本派出了搜救隊,成員有日人,漢人和原住民, 協助罹難的美軍就地掩埋。
結果在山上碰到颱風,大風大雨大霧,3000多公尺的高山只有草坡,
沒有遮避處搜救隊紛紛不支,死亡慘重,僅有一人生還。
作者以這件事作為故事的一部份,寫成這本精采的小說。
記錄中提到日本搜救隊躲到一個新武呂溪的源頭谷地,從谷地爬上去就是有名的嘉明湖.
我以前剛好走過這條路線, 而且也在山上碰到非常可怕的低溫與強風,
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經驗, 讀這本小說真是份外又感覺.
1. 受詛咒的雙胞胎
主角哈魯牧特是布農族男孩,他與哥哥是雙胞胎,在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裡面,
雙胞胎是詛咒,是禁忌,會為家族帶來禍害,所以必須殺掉雙胞胎。
祖父嘎嘎浪不忍這麼做,把兩個孩子都留下來,
這個決定使得其他族人都害怕踏進他們家。
很不幸的,哈魯牧特的哥哥很小的時候就因病過世,這更坐實了雙胞胎不祥的傳聞,
沒有小孩想與哈魯牧特玩,就連原本是死黨的海努南都害怕感染沾在雙胞胎身上的詛咒,
不再來找哈魯牧特。
海努南的爸爸有小兒麻痺,不良於行,很多族人不了解原因,
所以認為海努南的爸爸受了詛咒,見到他就紛紛走避。
他問海努南,「你每天跟我生活在一起,你害怕感染我身上的細菌嗎?」
海努南很肯定的搖頭,「所以你為什麼要害怕哈魯牧特呢?」
海努南恍然大悟,重新與哈魯牧特做回好朋友。
2. 戰爭爆發
哈魯牧特與海努南在山上形影不離,也一起下山去花蓮唸書,打棒球。
哈魯牧特投球,海努南是捕手,是他的最佳搭檔,兩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打進甲子園,
自從KANO裡的嘉農在甲子園裡一戰成名後,
日本人再也不敢小看來自台灣, 由原住民,日本人與漢人所組成的雜牌軍。
然而事與願違,因為日本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管是日本或是台灣,都進入了戰爭狀態,比賽都取消了,棒球隊也練習不了,
如果繼續練習,就會被警察訓斥浪費資源,
忠心愛國的皇民應該要把所有資源都留給軍隊才是。
戰爭後期, 台灣不時面臨美軍空襲, 每回空襲警報響的時候,
海努南第一時間就是衝去找哈魯牧特, 確定他親愛的弟弟有乖乖躲好,安全的活著。
然而最後出事的卻是海努南,他沒有躲過美軍扔下來的燒夷彈,
火燄包覆了海努南,體無完膚,
哈魯牧特最後一次緊緊的擁抱海努南,跟他道別。
他恨戰爭,明明戰爭就要接近尾聲了,還是霸道的帶走根本就不需要的生命。
他恨美軍,美軍的炸彈殺了他的哥哥,他的愛人,
他恨自己,如果不是他一直求海努南下山跟他一起打球,
海努南現在在山上還會好好的活著。
3. 空難與山難
就在這個時候他竟接到了要去救援美軍的任務,甚至讓他發現意外生還的美軍中尉,
哈魯牧特心中的恨好像有了出口,他下意識的在第一時間隱埋了發現生還者的消息。
但在山林裡,哈魯牧特重新理解自己不是一個殺手,他向搜救隊報告了有一名生環者,
颱風就要來了,他們必須趕快把人救下山。
小說中形容山難的場景非常生動,與我自己的經驗極為相似,
我們當時甚至還不是颱風,但高山的天氣說變就變,
當時我們從新武呂溪的源頭谷地往上爬的時候,低矮的草坡完全不擋風,
有時候必須蹲下來,才不會被吹倒。 略陡的坡度讓我們速度根快不起來,
身體的體溫就這樣一點一滴被風帶走。
等到好不容易爬到稜線上,情況更是糟糕,風大到讓我們站都站不住,連連後退,
更可怕的是,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大霧, 放眼望去只有毫不避風的草坡,
我們不得不手勾著手奮力前進,突然間學弟整個坐下來,
我們大聲叫他的名字,卻沒有任何反應,只能硬是把他拉起來,拖著他拼命往下衝,
繼續待在不避風的稜線上,我們所有人都會失溫而死。
下到快底部的時候,我們才在大霧中看到嘉明湖的身影,
我們一夥七個人全部塞進一頂帳篷裡,嘉明湖的湖水被風吹得發出像海浪一樣的聲音,
聲音大到我會以為水就要打進來了,帳蓬的營柱全被風吹斷,
結果帳蓬的布就塌了下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原本只能住四人的帳蓬擠了七個人,
大家的體溫讓我們得以保持溫暖。
我想起在出發前,剛好讀到三叉山事件,其實我們原本計劃的路線並不是這條,
只是陰錯陽差走上了這條舊路,明明前幾天都是不錯的好天氣,這天早上卻突然變天,
事隔60年,讓我們經歷了一次與搜救隊一樣的瀕死經驗,真是非常奇妙的巧合。
4. 感想
小說的書名很有意思,小說從哈魯牧特從小寫起,
這一路下來,他究竟成為了什麼樣的人呢?
他先是在爺爺的教導下,一點一滴吸收了布農族的文化與傳說,成為布農族少年,
後來他下山到花蓮,接受日本教育,多了日本人的內涵,
日本皇民教育教導他要討厭讓日本打敗戰的美國人,
在恨的驅動下,他試圖讓美國人自生自滅,
但又在山林裡,重新理解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放下仇恨,全力救人。
這本小說塑造了一個虛構的人物在真正的史實裡面,
虛構人物提供很多自由想像的空間,由他帶領我們置身在過去的歷史中,
看到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日本教育,美軍大空襲,三叉山事件等等。 更能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