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學習法》讀後心得:激發學習成效的五個方法
學完確實牢記的人和學過就忘的人,差別在哪裡?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wer-of-input/
你是不是每天閱聽了大量的資訊,卻覺得沒辦法活用?想不起讀過東西的內容?困惑讀了
這麼多卻對生活和工作沒什麼幫助?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牢記吸收到腦袋的資訊,獲
得最有效的學習?只要我們能掌握基本的原則,建立起正確的方式,就能夠發揮輸入的最
大成效。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最高學習法》的作者是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Shion Kabasawa),這本書談的是「
輸入」,剛好接續他的前一本暢銷書《最高學以致用法》談「輸出」。他被稱為日本最擅
長輸出的精神科醫師,他驚人的產出量(每日更新文章和影音)讓人很好奇他到底是怎麼
吸收資訊的?
在這本書裡面,他認為輸入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要「專心」,腦袋放空的被動輸入不算是
真的輸入,沒有提前設定目標的輸入也不算數。他把輸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閱讀、聆
聽、觀看,並強調無論我們在進行哪一個種類的輸入時,一定要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才
能發揮最好的輸入效果。
作者總共整理了 80 種不同的輸入方法,從閱讀紙本書、有聲書,到聆聽課程和演講,以
及電視、電影和網路的輸入,涵蓋了你想像得到所有感官的輸入方式。這是一本適合入門
者的百科全書,用最短的時間認識各種輸入的方法。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很「廣」但是偏「淺」,如果你想深入學習某一種特定的輸入方
式,可以把這本書當成起頭,依照關鍵字再去尋找更詳細的其他讀物。以下分享五個我讀
完之後的重點筆記。
1.輸入的基本法則
作者強調要發揮最好的輸入成效,一定要「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例如你想要閱讀一本
書,如果想把它讀懂、讀透,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寫感想為前提來閱讀」。在讀的時候隨
時留意書中「新的發現」,這些發現如果值得分享給別人,就把它紀錄下來。這種閱讀的
方式,會讓你的注意力天線打開,從原本的「被動閱讀」轉換成「主動閱讀」。
英國倫敦大學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請受測者默背某些內容,然後告訴第一組「背完之
後要接受測驗」;告訴第二組「背完之後請你把內容『教』給其他人」。實驗結果很奇妙
,反而是被告知要教其他人的第二組,記憶測驗的分數較高,即使他們還沒有實際教過別
人。
書中也引用了另一個科學根據來說明。當你想要把讀完後的想法,公開分享在社群媒體或
者部落格上面的時候,因為心裡會產生一股壓力,人體就會開始分泌「正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e),這是一種可以提升專注力和提高記憶力的物質。也就是說,當你感到
有必須分享的壓力和責任時,才會加速自我成長和學習的成效。
2.關於閱讀
無論是閱讀書籍和雜誌,或是現在很流行的訂閱制文章內容,我們花費出去的金錢是其次
,最寶貴的花費其實是「時間」。一個人在一天當中,能夠用來吸收資訊的時間就是這麼
有限,因此輸入的「品質」必須優先於「數量」。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
劣質的東西更好。
作者用書籍舉例,他認為書籍可以分成兩類:「全壘打類書籍」和「三振類書籍」。全壘
打類書籍是「能夠改變人生」的內容紮實書籍,三振類書籍是「幾乎得不到任何新想法」
的內容淺薄書。我們該如何選到一本好書?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閱讀名家和專家推薦的全壘
打類書籍開始閱讀。
我自己的選書經驗,是習慣先從我欣賞的作者和專家推薦的書單挑選,接著是評判書籍作
者的學經歷背景,最後是參考書評網站的讀者評價。如果要學習新領域,挑專家推薦的入
門書;如果要精通,挑專家推薦的全壘打類書籍。我在這篇文章〈愛書人的50個私藏網站
與社群〉分享過許多我自己的選書參考來源,如果你有其他的好資源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
3.關於聽書
根據日本文化廳的調查,日本有 47.5% 的人不看漫畫書以外的書。作者提到如果你也是
這樣不擅長看文字、閱讀速度很慢的人,或許可以嘗試「有聲書」這個選項。特別是我在
錄製「下一本讀什麼」 Podcast 說書節目之後,很多聽眾都回饋說自己原本有乾眼症、
閱讀疲勞的症狀,但是透過「聽書」的方式開啟卻了另一道閱讀的大門。
中文有聲書我推薦的是「讀墨有聲書」,我喜歡用來聽小說跟自傳類型的書,像是《月亮
與六便士》和《異鄉人》的配音者就將書籍內容念得活靈活現。只是說實在話,中文有聲
書的書源仍然太少,我大部分還是仰賴英文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如果你已
經有閱讀的習慣,利用有聲書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善用零碎時間。例如我會在開車
通勤的時候收聽,一個月平均就可以多讀 1~2 本的書。
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由「書籍作者本人操刀」的有聲書,帶來的輸入體驗跟文字是截然
不同的。最近讓我感到最驚艷的作品,莫過於好萊塢巨星演員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的回憶錄《綠燈》。他那充滿鄉村韻味的磁性嗓音,絕對會讓你聽到「耳
朵懷孕」。這本書我聽到一半左右,其實都快忘了他在說什麼,因為光是享受那個聲音就
已經渾然忘我。
4.關於網路資訊
作者對於網路資訊的輸入也發表了一些看法,他舉例當我們上網購物的時候,「宅配送到
家裡」和「到店取貨」,你覺得哪一種比較方便?當然是送到家,讓自己省下許多時間。
相反的,在網路世界中很多人都是到處滑情報,對於浪費的時間卻不自知。他對這種行為
評論道:「透過網路輸入最要不得的行為,就是漫無目的地上網」。
書中建議我們建立「情報宅配化」的資訊攝取方式,定義自己感興趣和關心的主題,主動
追蹤該主題的「策展者」(curator)。「策展」指的是收集大量資訊,根據重要程度做
取捨篩選、判斷正確性,然後整理、彙整、摘要,而針對單一主題持續做這件事情的關鍵
人物,就被稱為策展者。
我認為,追蹤這些策展者最好不要透過社群媒體,因為上面的資訊太過雜亂、令人分心、
且被演算法嚴重影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訂閱電子報」,設定幾個你關心的主題,只
接收他們發送來的情報。例如我關心科技和商業趨勢,就訂閱 Manny 的〈曼報〉;關心
數位生活和工具,就訂閱侯智薰的〈雷蒙三十〉;關心醫學闢謠,就訂閱林慶順教授的〈
科學的養生保健〉。追蹤那些在相關領域不斷耕耘和進步的策展者,跟隨著他們一起進步
。
這種「情報宅配化」的方式,就像是幫自己建立一份專屬的數位報紙。而且隨著時間過去
,自己主動地去蕪存菁,這份專屬報紙會變得愈來愈精煉,並跟著你成長的步調前進。在
資訊爆炸的時代,要主動建立自己的資訊來源,而不是漫無目的讓演算法限制了你的視線
。
5.關於記憶
這本書的後半部,作者談了一些提升輸入效果的決習方法。其中有一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
:「睡前十五分鐘是記憶的黃金時間」。作者引用科學實驗說明大腦會對當天發生的事情
、輸入的資訊做整理,轉換成記憶儲存。輸入之後什麼都不要做就直接睡覺,更容易幫助
記憶。
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人員把測試者分成兩組,一組讀完書之後,距離睡前
兩小時的時間「什麼都不做」,然後去睡覺;另一組讀完書之後接著「看電影」,然後再
去睡覺。隔天,以測驗觀察兩組的記憶程度,結果發現看電影組的成績比較低。
這個差別的關鍵就在於,「看電影組」因為新吸收了不必要的資訊,發生了「記憶干擾」
妨礙了原本讀書的吸收。如同經典睡眠書籍《為什麼我們要睡覺?》也曾提到睡眠有鞏固
記憶的效果,大腦會在睡覺時把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若發生了記憶干擾,導致一部
分讀書的內容沒有被轉換成長期記憶,那麼這個記憶就理所當然地消失了(也不會再回來
)。
後記:真正的目標
《最高學習法》和《最高學以致用法》這兩本書,完整涵蓋了從「輸出」到「輸入」的觀
念和方法。我對這兩本書的精簡總結就是:「輸入佔三成、輸出佔七成。以輸出為前提,
再進行輸入。」無論我們學習什麼東西,只有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使用出
來,才算得上是真的「學以致用」了。
如果你對於「書籍」的輸入特別感興趣,可以參考《讀懂一本書》學習用「說書人」的視
角去深讀一本書。你也可以參考《雪球速讀法》的閱讀方式,先讀懂一本書的大脈絡,才
繼續看其他的細節。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階,《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紮實內容一定能滿足
你對於閱讀方式的各種疑問。
在讀完作者的這兩本系列著作之後,我發現一個脈絡:「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真正的目
標必須放在下一步」。要把輸入做好,必須要有「輸出」的目標。要把輸出做好,必須要
有「採取行動」的目標。要把行動做好,必須要有「改變自己與他人」的目標。方向正確
,努力才不會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