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討論得那麼熱烈
我這個外人也來分享一下看繁簡書的感想和經驗好了
我是馬來西亞人,也是個中文使用者
因為唸書和工作的關係,我在台灣、英國和中國(包括香港)住過
台灣和英國分別住了7、8年,中國則少於1年
在馬來西亞,我們稱中文或普通話為華語
顧名思義,就是華人使用的語言
雖然馬來西亞華社一直宣傳和強調華語是華人的母語
但我的母語其實是廣東話,所以我對於我國華社這種大內宣很不以為意
我從小是看港劇、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和聽四大天王的歌長大的
上幼稚園以前,我完全不會華語
雖然都是上學後才學習
但對我來說,華語比英語和馬來語來得親切一點
這應該跟本身是華人的身分有關
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包括學校)使用的是簡體字
很久以前,這裡的最大華文報還會使用繁體字當新聞標題(內容則是簡體字)
我對於繁簡其實沒有多大的感覺
也不曾有過轉換的陣痛期
這種「簡繁」的互換好像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反正我有什麼就看什麼
也不會去在意它是繁體還是簡體
只要我看得懂就好了
所以我現在看「中文書」的話
我根本就不會潛意識去識別這本書的中文字到底是繁體還是簡體
因為映入眼簾和進入腦袋的只有「內容」
以前跟一個台灣朋友討論中國的字幕組
我朋友就說她看不習慣
我就回她說「妳不說我還沒留意那些是簡體字」
我近一兩年看哲學類的書比較多
歐洲大陸,尤其德國和法國,是哲學發展和研究的重鎮之一
雖然如此,很多非英語的哲普書若非大名鼎鼎學者的著作
英語出版社也不一定會翻譯和出版,因為英語哲普書已經很多了
這時候我的選擇只剩下中文翻譯版
雖然我可以讀一點日文,但程度有限,速度非常慢
就如大家所討論
繁體市場小,這種小眾的書,不是沒台灣出版社願意投資,就是直接簡轉繁
我也買過台灣出版社直接簡轉翻的哲普書
如果不是翻到最後頁查看出版資料
我也沒意識到這是一本中國人翻譯的書
我看繁簡書的比例,目前是8:2(繁:簡)
簡體書除了一些中國用語我比較不習慣之外
就是我要看兩三次才了解作者要表達什麼
基本上我沒有任何的不適應
我非常了解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新仇舊恨
看了大家這一連串的討論
我個人認為部分人對簡體出版品的抗拒和排斥多數是由於意識形態在作祟
雖然這些抗拒的人會舉一些現實層面的問題去解釋為何不接受簡體出版品
但歸根究底其實只是在否認或不想承認自己被意識形態左右
排斥或抗拒敵國的文化等東西實屬人之常情
這種現象再也正常不過
倒不如大方地說「共匪的東西我不屑一顧」不是顯得更大器嗎?
無可否認語言是文化的一環,也是一個民族的遺產
然而除此之外,語言對我而言更是一個學習的手段和溝通的工具
說到底,文化是人創造的,它不會恆定不變
可能從小在混雜的文化和語言環境長大
且也沒能真的感受中台兩國之間的恩怨
所以,繁簡對我這個外人來說,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