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兵以前,認為十字起子是好物,一字起子是垃圾,
因為當時會用到十字起子的時機就只有拆裝電腦零組件
當兵以後,我覺得一字起子是萬用瑞士刀,十字起子是滑牙問題製造機
因為軍中採購的堅固一字起子不只可以拆裝螺絲,
更是鑿子、刮刀、槓桿、橇棒、加力桿…
當兵前,看著滿滿的工具箱,裡頭一堆東西叫不出名字,
只會想「這個是什麼,做什麼用的」(步驟一,後述)
當兵後,看著工具箱裡頭的工具,想到的是無招勝有招(步驟二,後述)
一種工具絕不侷限於特定應用情境,
某應用情境也未必只有專門工具可以用,小刀是兇器,飛葉亦可傷人。
v(h/x)lookup只能查表?offset只能位移?
rand()或randbetween()就有無窮的應用情境
今天要做出一排等差或等比或其他有特定規律的數列,
我們可以用自動填滿,也可以用row()、用sequence(),用+1+N也可以,純看情境
要講解給別人聽的,我會選別人比較能理解的做法,
若可能造成維護不便,或檔案不只是自己使用,
我也不會在裡頭用什麼多數人沒接觸的技巧,因為這是團隊,不是單兵作戰,
word或其他office工具也是,在word中,如果這份檔案要給很多人協作,
那我不會輕易去使用功能變數之類的東西,以免把問題變得更複雜。
有一段時間能用函數我就用函數,後來反而是能不用就不用,
因為很多東西用基本功能+快速鍵就能解決,耗的時間更短,
以產生等差數列為例,在Excel導入sequence之前,我常用row,
但其實用row不如直接用快速鍵來得省時。
我以前的Excel啟蒙書是羅剛君寫的Excel 2007函數案例速查寶典,
書中的函數用法讓我大開眼界,
現在固定追https://isvincent.pixnet.net/blog
這類的書或網站,偏重的不是功能介紹,而是問題解決
「功能介紹」跟「問題解決」層次不同
看書,目的是先知道這個工具可以做什麼(前述的步驟一)
更高層次才是追求,什麼問題可以用什麼工具解決(前述的步驟二)
一開始,工具與問題是一對一的關係,
後來,你會認識到,工具與問題可以是一對多也可以是多對一的關係
先看書,知道工具可以做什麼很重要,如果連這項工具(功能)的存在都不知道,
遇到問題,就只會運用腦中可想到的原始工具解決,
但認識到新工具存在後,就能讓解決問題可以有更多潛在的手段,
哪怕當時你對這工具還不熟悉。
例如,我平常需要爬大量資料時當然優先用Python,
我知道、也學過Excel可以去爬簡單的網站,
但我一直認為我有Python不用幹嘛去用Excel
後來別的同事需要爬網頁,不會Python的對方自己想辦法去用Excel爬,
然後再問我能否協助改善,我就慶幸起碼我知道這個工具的存在,
所以可以提供對方一臂之力,因為對方此時需要的是Excel,不是Python。
這又回到工具與問題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及多對多關係,
沒有人可以確定,
在你學完這個工具(功能)後,這工具會在什麼時候派上用場,
一開始,工具與問題的連結,還只是一對一的關係
慢慢地你會發現,每個工具與問題都可以是一對多的關係
(例如,Excel就可以用來批次更改大量檔名,不用去學寫script)
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工具去面對類似情境的類似問題,則有賴看書及實戰經驗
除非像羅剛君這類「問題解決導向」的書,
或是類似「問題解決導向」的教學分享網站,可以加速你實戰經驗的累積,
但如何使用工具,以及讓工具發揮超乎原本設計的能力,還是要靠自己,
因為你的情境跟我的情境必然不同。
以我來說,我在學Python以及各種套件時,
可能會看documentation,可能會直接買書,但我也看Medium,
因為Medium有很多高手會寫「問題解決導向」的文章,也有人分享推薦套件及更新,
我未必會跟著學,但這讓我起碼知道「有這項工具的存在,也許日後派得上用場」
我覺得你靠著看書、考證照就已經完成認識工具的階段了,
但接下來的實戰經驗,是隨時間及面對問題,而自然累積的。
先說,Excel對我來說不只是試算表,Word也不只是文書處理軟體,
我用Python初步爬下來的東西,也是能丟到Excel或Word去前處理的啊。
有時我也會把PowerPoint當成影像編輯工具,因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