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說明一下怎麼拆分好了。
先說定價與通路拆分的比例:
紙書給經銷的價格大概是定價的50-55%。
這是正常比例,有些通路直往或者談折扣案型都先不算。
電子書就是Apple給得最高,70%。
台灣早年政府補助沒算成本,一堆電子書商跟著這麽給,但其實不合比例。
現在大多數的平台都給60%,早期Google Play Books最低,52%,但也調高了。
當然這是在不打折或常態打折的情形之下,若有折扣活動就是兩邊都少拿居多。
差別在於成本。
版稅的話一般紙書在定價的7~12%之間,賣得越多越高。
電子書看契約,翻譯書各有不同,有些要實收的%,有些要的比印刷書高,但不會高到哪去。
只是兩方一起出的話,書的成本都會算到紙書上:
翻譯費
封面設計
內頁排版
印刷裝訂
這些是硬成本,尤其是印刷裝訂的費用。
前兩項應該是要攤到兩邊的啦。
電子書的話,製作成本很低啊。
我個人接出版社案,一本五千元算很貴了,複雜一點的書會收到一萬,但其實也沒多高。
不過很多出版社根本不出成本,有些拆帳讓個幾%,有些給一週獨家或者用行銷交換,總之丟給平台去轉製免額外成本。
從單冊來看的話,其實成本一開始都出去了,電子書和紙書拿到的錢差不多,電子書成本還低很多,當然會希望多賣幾本。
但是有很多大人的事情。
出版社大多沒有很好的數字管理經驗,所以紙書與電子書的數字分開的話。就會讓人覺得電子書搶了紙書的銷售。有時電子書與紙書分屬不同部門,就更容易翻臉了。
另外是退書的問題,儘管現在以書養書的狀況少見,但要是一本書電子賣太好,紙書時間一到退回來也讓人很頭痛。
還有紙書都是上市以後銷量拉高一路往下,電子書多是慢慢賣,自然不希望電子書影響一開始的銷量。
最理想的狀態是:首刷完賣,剩下請買電子書,想要增刷請透過訂書累積定量才加印。
但說真的啦,這業界數字亂七八糟,作者收到的版稅報告都可能有作帳不給付的狀態了。
要做到上面那狀態,就得通路到庫存物流金流資訊流都順暢才行,台灣大概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