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現行很多社會學以及性別研究的書籍,會討論性別是什麼?
然而所謂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可以分開討論嗎?
現存的性別認同與社會制度是不是一種體制上的壓迫?
這類的書通常很快地就把結論推導去如何打倒父權社會去了。
雖然不是非常精確,但我所閱讀過的左翼性別研究社會學理論幾乎都是這樣的鋪陳架構。
但請容許我以生物學和人類學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原因是,我們無法否認,人類也是生命世界的一個成員,有其不可抹滅的生物學本質。
然而因為人類的高度可塑性。
不同時期的人類在性別與社會組織上會有不同的模式存在。
性別是建構還是本能?
這裡建議的書單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與《延伸的表現型》
為什麼瞭解性別繞不過這兩本書呢?首先多細胞生物的雌雄二型性是奠基於染色體差異,
這是沒有辦法駁斥的生物學事實,我們甚至可以找到哪一些基因片段會讓生殖器官的哪
一些部分在哪個時期發育的直接證據。
而從道金斯的著作裡面,我們也知道,基因除了會影響細胞、組織、器官等直接可以測量
的表現型之外,甚至連蜘蛛的結網行為,螞蟻的築巢、水獺建造水壩等行為,
都與基因相關,那麼人類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當然也處處都見的到基因的影響。
只是,在這裡是延伸的表現型,表現的不那麼直接,但絕不可能是沒有。
最終你會發覺,性別僅僅是文化社會建構的說法,僅是一種幻覺。
性別的支配與壓迫?
當我們在看待性別從屬與強弱的時候,我推薦可以看大衛巴斯的《演化心理學》、
羅賓的《精子戰爭》、威爾森的《社會生物學》
女性就生殖資源上來看,是資源擁有者。因為生殖構造是子宮、配子是卵。
基因優良的女性在婚配市場上本來就具備稀缺性,那麼基於市場機制,
年輕的優秀女性將會是婚配市場上的既得利益者。
反之,老化且基因素質堪慮的女性在婚配市場上則會遭到拋棄。
上述的市場機制,對男性而言亦然如此,然而男性可以用後天累積的資源與社會經驗,
稍微彌補一些劣勢。女性礙於生殖週期短得多,就無法累積這種優勢。
至於該社會是父系社會、是母系社會、或是混和型社會。
端看該社會的外在環境決定,
打獵採集社會因為男性死亡率高,通常是母系社會。
農業社會因為男性死亡率低,且男性能夠使用重犁,
在經濟上有較重要角色,所以是父系社會
如果該社會結構適應不良導致缺乏子代,該社會就會從人類歷史中消失。
重點是,以現代的社會結構來說,現代女性,是單純的受到建構的父權社會壓迫嗎?
顯然不是,從女性在婚配關係之中能夠取得的大量資源,
與基因優良女性在社會中的天生優勢來看,並不是「女性」受到現今的社會結構壓迫。
而是條件不好的「女性」與「男性」都會覺得受到性擇與天擇的壓迫。
性別運動的解放與自由?
那究竟我們是要把性別錯置的靈魂解放出來,還是讓自己能夠適應社會自有的規範?
這裡推薦卡欽斯基的《論工業社會與其敵人》和詹姆斯的《原子習慣》,
卡欽斯基很清楚地提到,
在現代社會各種各式各樣的左翼解放運動的心理動機以及形成原因。
而《原子習慣》則會告訴你,怎麼樣重塑自己的習慣,也就是自律的秘密。
最後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連自己要做什麼都決定不了的話,怎麼自由呢?
解放並非自由,自律才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