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閱讀:https://vocus.cc/article/6408aebdfd8978000118317e
昨晚終於將《晶片戰爭》完食了!
https://i.imgur.com/T4DRYXE.jpg
好好看!
連我這種電子麻瓜也能有舒服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筆易懂,讀完後,能稍微抓到電晶體
研發與商業的發展脈絡。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東亞生產這麼多晶片,其中臺積電又是如何
登基為臺灣護國神山(?),看這本準沒錯。
以下粗淺的三點筆記:
1. 晶片塑造世界,但制度使晶片誕生
書的前半段爬梳晶片商業化與創業的過程,我心中警鈴一響:「糟了,這本書該不會是矽
谷英雄傳吧?」
還好後續的篇章裡,作者論點逐漸明朗,我們固然會讚嘆摩爾與諾伊斯過人的專業與決策
能力、張忠謀創新的商業模式,但要創造出晶片無與倫比的發展史,仍得奠基在有足夠誘
因的市場制度上。
無論是先研發出積體電路的美國,或是後來的競爭者日本、南韓、蘇聯、臺灣與中國,他
們都在這場商業競爭中面對「困境」,而我們看見日本在 80 年代找到 DRAM 與創新的終
端產品(像是大家的童年 WALKMAN)作為突破口,成功在半導體市場上插旗。
無法突破困境的例子則是蘇聯,冷戰時期,蘇聯發射了第一顆衛星史普尼克,引發美國政
界的恐慌,這事件讓美國積體電路找到初期客戶——國防部與 NASA,但美國創業家很快
就轉移對象,因為大眾市場才是錢之所向。短短十幾年,國家採購的半導體只佔銷售量的
兩成不到。
然而,蘇聯並沒有維持史普尼克的奇蹟,在技術和價格上,它無法做出讓消費者滿意的商
品。即使有國家的支持、資金挹注和 KGB 間諜,甚至是一整座半導體科技城市,缺少民
間的力量,它的半導體競爭力在列強間始終敬陪末座。
資金是有效的肥料,但好的制度才是一片沃土,如果產業的客戶只有國防部,或產業高管
要顧國內政治的 KPI,那是很難複製出如晶片業令人詫異的成績。更遑論維持每數年就要
翻倍成長的摩爾定律。
2. 跑得更快 v.s 立起高牆
前述的「制度」是指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競爭嗎?也不完全是,美國早期面對競爭者時,
採取的是「跑得更快」的策略,只要研發比對手前面,就不怕被取代,就像玩文明帝國時
,你覺得自己科技領先就穩贏,可惜,不是每個對手都只乖乖追求科技勝利。
面對中國時,這個策略並不管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現代已經有非
常多面向世界市場的公司(華為就是一例),如果中國公司在購買先進機器上沒有任何困
難,那美國跑得再快,中國都有機會緊緊跟在後面,永遠無法甩開對手。
省去新技術的鉅額研發費用,又有政府大量的出口補貼,讓中國非先進晶片的市占率水漲
船高。美國雖然是這個研究領域的先行者,但在商業的世界裡,他的對手將逐漸逼近他的
成績,這在歷史上並非沒有發生過,過去的日本與南韓就以更好的製程與價格瓜分市場。
(先進製程的研發會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呢?書中舉 EUV 漫長又昂貴的研發過程當例子,
相當有趣,EUV 目前僅有荷蘭的 ASML 公司製造販售,也已經被禁止賣給中國。)
如果晶片與國防產業無關,事情也許不會有這麼大的爭議,可惜現代軍事與晶片共生,打
擊對手的晶片供應,也許比在二戰摧毀一棟軍工廠更加嚴重,這使書名「晶片戰爭」變成
現實,也讓政府介入變成美國政界的共識,「跑得更快」成為過去式。
3. 臺灣的兩難
書中介紹了「鎖喉點」這個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名詞,這是美國的商業武器,也是一處軟
肋,有許多先進製程的機器與設計軟體,只在友美的國家生產,例如荷蘭的 ASML,只要
美國能夠喬好,就能讓一國的先進晶片生產陷入瓶頸。
美國在生產技術上對中國有鎖喉點,但反過來,美國也有一項非常不利的條件,即是美國
國防大部分使用的先進晶片都在臺積電生產。如果中國從海上封鎖經濟出口,那會給不只
美國,而是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壓力。
這樣看起來,作者似乎不太看好「矽盾」這套說法,也在末章《臺灣的兩難》提到相對悲
觀的未來:如果美國持續依賴臺灣的先進晶片代工,就無法忽視封鎖的風險;然而,若美
國的晶片供應鏈因為擺脫東亞而變得穩固,是能夠增加美國保護盟國的能力,還是讓美國
保有更多外交政策的彈性呢,使臺灣處境變得更危險呢?
身為蕞爾小國的一位國民,也只能指望前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