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幾篇回覆感覺都著重在知識型書的討論,最難被取代的創作(小說/散文/詩/自傳等等
)類反而沒有被提到於是自己跳下來回覆一篇。
身在這個動畫、影集跟電影幾乎都回頭翻拍舊作跟改編小說或漫畫的年代,雖然聽起來很
老頑固,但如果想好好品味一部作品,我還是強烈推薦去看原作(某些特定作品,我甚至
認為動畫版或是改編電影根本沒有看的必要(對就是這麼偏激
好像不是所有人都會這麼閱讀,但至少我是閱讀文字的同時腦中會出現畫面的人,有時候
場景或動作寫得太複雜,想像不出來的時候還會卡住,如果不放棄(像影視作品切換鏡頭
那樣直接截斷,從下一個動作或場景重新建構畫面)就是要套用一下熟悉的建築物或空間
(抱歉,空間感不太好的人真的沒辦法在腦中蓋一棟101)
所以很多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形成特定角色形象,不一定精準到像某個演員的臉,但
會對氣質跟(假如)有提到的外表特徵有要求。萬一不符合,身為死忠原作派我就會直接
忽略,不然我的小劇場演不了我讀不下去QQ
最近這幾年隨著注意力慢慢被影視作品拉走,反過來先看了電影/影集,才回頭看原作的
機會大增。不過這些影視作品通常會有某些情節推進太快的情況(為了控制在一定的時長
內而作的取捨),即便在不知道作品有原作的前提下,看多了還是能分辨出來是不是改編
作。
比方說先前橫掃日奧的電影《那個男人》,進電影院之前我連預告都沒看,只知道海報跟
卡司有安藤櫻、妻夫木聰、窪田正孝跟仲野太賀就直接買票了。
大概開頭十分鐘吧,劇情進展的速度異常飛快,我就想完了這該不會是改編作品吧......
最後片尾字幕跑出原作是小說時,有種「提前發現朋友要給你的驚喜」的不爽感(說明一
下改編作品沒有不好,而是改編過程會為了時長刪減段落,如果取捨不當很容易讓劇情看
起來很突兀。即便改編作看起來已經很流暢,看看原作還是能夠補足一些細節,更能品味
文字和影像兩種不同形式帶來的樂趣)
另外一個非常個人的原因是我閱讀的速度比聽人說話還要快,所以看完字幕之後還要等角
色把話說完讓我非常不耐煩。基於類似的理由我也不太看動畫,特別是日漫。對我來說可
以一次在兩頁裡塞滿細節而不用等人物說明真的省下很多時間,而且分鏡的速度感跟動畫
完全沒辦法比擬。
例如排球少年我是全套漫畫看完才去看動畫,看完第一季10級左右我已經快要失去耐心,
跳著看了第二季前三集我就直接放棄了。很對不起動畫組但我覺得古館老師的節奏才是對
的QQQQ
(至於鏈鋸人這種原作就電波電波的類型,我是把動畫當官方同人作品在看的......(到
底要多失禮
看影片我也會有類似的困擾,看完字幕創作者還沒講完,只好開倍速或乾脆邊滑手機邊「
聽」影片。
除了上述理由以外,排版、字型跟文字大小在閱讀時也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比方說哈利波
特第六集,皇冠不知道為什麼把字體放大(還是改變間距?我有點忘記了),乍看很厚一
本但讀起來很快。我第一次讀完還覺得「等等,劇情就這樣?」
相較之下第七集由於沉重的劇情跟回歸正常(?)的版面,讀起來終於跟書的厚度成比例了
。
(此處先略過我終於因為買書買到沒有空間而被迫轉戰電子書的經歷)
總而言之,我還是認為書除了系統性整理知識以外,作者的行文方式、文字上的美感,甚
至排版帶來的經驗差異都是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
固然有不同形式都同樣優秀的作品,例如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和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
張愛玲文字的冷峻和李安對待角色的溫柔,兩者幾乎從基調上就不同,巧妙呼應了創作者
的性格。
以及最後抱怨一下哈利波特電影第三集之後拍那什麼鬼東西。拜託只看電影的人都去看一
下小說看看你們錯過了什麼好嗎?電影四到七集就只是重點摘要啊,光是看衛斯理雙胞胎
插科打諢就夠值得了,他們在小說裡超級可愛好嗎!!!
(話雖如此還是好好看完了HP每一集電影,包含怪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