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台灣在90年代前是個沒啥有趣娛樂的地方,城市狹窄,也不方便運動
所以我從小就看書和看漫畫,像我一樣的人很多
我每個月都會買一大堆書,而且由於閱讀速度會愈來愈快,書會愈買愈多
後來因為家裡放不下,只好被迫買電子書
否則堆滿辦公室,老家,自宅,根本無法處理
只要1000元以下,買書從來不看價錢
在實體書店逛到好看的書基本上就會直接買
但後來書放不下之後,行為就改變成:看到好書,看他有沒有電子版
如果沒有,再買
其實我覺得和我一樣的人也很多,我估這國家至少有10萬人,而且我頗有把握
書愈看愈多之後,逐漸變得能從文字中讀取作者的情緒與思維框架
最後慢慢發現:為什麼有邏輯的書、有訊息量、有趣的書,好像都是外文翻譯書
都是外文作者
英文翻譯的好書率最高,日文翻譯的好書率其次
中文書不是千篇一律,就是訊息量低,再不然就是純屬作者自我顯擺,錯誤百出
再不然就是政府文宣品認知作戰(台灣學者不管什麼領域,出版的書多屬此類)
漸漸的台灣作者(就算是學者)寫的書,變得只需要站在書店翻一翻,不到幾分鐘,
他要講的訊息量就能看完了
只剩下「了解這國家人最近都在幹嘛」的情報價值,沒有真正購買和收藏價值
而且娛樂的書完全不如日本有趣
日本寫的小說和畫的漫畫都超有趣
但中文的小說和漫畫坦白說真的很無聊,千篇一律
主要不是讀者出不起錢,沒有需求
我覺得我這種讀者,就是手機遊戲裡那種1%玩家,會貢獻50%營收的那種族群
這個族群在台灣真的存在,而且我估計至少有1-10萬人
只是台灣的作者與出版商已經沒有能力供給這個族群,甚至連發現這族群的能力都沒有
於是我們只好就去amazon直接買外文原文電子書
自己補齊那些出版社沒有再出版的斷尾漫畫
太困難的外語(例如德語),或是太困難的英語(例如哲學)
就自己搞土炮的AI翻譯交互參照,其實已經不太困難,還可以上下對照學外語
台灣的作者最好是靜下心來,花個幾年,把自己好好升幾次級
假設世界文化的平均水準是 lv.1000
我估計漢語世界文化的平均水準只有 lv.10
你只要升到 lv.100 左右,漢語世界的觀眾就會覺得非常驚艷,怎麼這麼厲害
但一直在封閉系統內看中文書,是不會進步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