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性地對某些事不關己的「議題」或「事件」過度關心,是很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當然關於富察延賀的討論,並不是跟書籍無關,他本身出版的東西我也是有買過幾本。
但我後來發覺到,有很多該社出版書籍的論點,對於台灣那些熱衷政治的讀者來說,
難度太高了,它們延伸出來的討論,很顯然跟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毫無關聯。
我試著思考過這個問題,是因為文句的結構嗎?
或是理解相關書籍需要大量史地背景知識?
後來我理解到,都不是的,是受眾的心理需求問題。
會過度關心政治問題的群眾,他們的心理狀態通常是「不滿」或「自認受壓迫」的憤怒
因此,它們在閱讀這類書籍的時候,也只看到的這些東西。
畢竟要是真的過的不錯,跑去看企鵝妹的機率比看政論節目悲憤的機率高太多了。
一些舉凡地緣政治關係、貿易路徑、經濟環境變遷的,就超過了他們理解的範圍了。
或者是說,他們對於這些與「情緒與心理需求無關」的東西,顯然是興趣缺缺。
當然這類的人也會常常覺得為什麼我們這類人如此冷血,不能跟它們一起悲憤。
然而?悲憤除了你覺得舒服了一點之外,有什麼用呢?
雖然不知道富察延賀本人的動機是什麼,
但我希望他只是希望賺錢,雖然不夠多至少有賺。
如果他是希望出版那些東西讓那些心理需求無法填滿的傢伙長一點知識。
很顯然地他是徹底的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