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知名作家朱宥勳發表意見
我覺得他講得滿好的
以下轉錄朱宥勳fb:
其他的部分先不說,看到「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本,卻面臨無法兌現的窘境」這種想法,我只
能說,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思考方式。文化資本本來就未必可以兌現呀,要是抱著這種想法,
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那正意味著他沒搞清楚自己真正擁有或缺乏的是什麼。
比拼文化資本的場域,都是非常殘酷的。它至少會有兩層篩選,先是判斷「你是不是自己人
」,這一關通過了,還會再判斷「你是什麼水準的自己人」。
第一道判斷是「性質」,第二道判斷是「強度」。性質錯了,那就非我族類,談都不用談,
強度再強都一樣;就算性質對了,大家也會像比拼名牌一樣,開始比你累積了什麼。
舉個很粗暴的例子:假如某人常年浸淫在社科思想書籍裡,對一切議題都有深刻的掌握。在
這個方面,他或許有不錯的「強度」。但如果他把這些東西寫成文章,投稿去文學刊物、文
學獎,就會因為「性質」錯誤,而根本進不了門——比如絕大多數文學獎只收抒情散文,思
想內容多到一個程度,就會以「這不是散文」為由被拒絕。這時候,如果他抱怨自己一身功
力卻不能兌換成稿費,就真的搞不清楚狀況了。
反之,如果有人寫得一手好抒情散文,文字纏綿而能適度控制文藝腔,他就不會在第一關被
排除。然而這也不見得代表未來一片光明,因為他很快會發現,就算在文學圈這麼小的圈子
裡,還是會有很多讀更多懂更多,更知道在每個微妙處做出正確判斷的人,你甚至都不知道
憑什麼人家「這麼懂」,到底怎麼養成這種強度的。這時,若要在其中脫穎而出,勢必需要
更努力,或者更有策略。
而就算兩關都過去了,還得面臨最嚴峻的一關:殺出重圍之後的報酬,無論是名是利,真的
是你能滿意的嗎?搞不好這圈子的產值本身就很低,所以就算一路過關斬將,把自己鍛鍊成
百萬裡挑一的精英,報酬還不如尋常行業的中階主管呢。
所以,到最後,往往就只有「極有熱情」或「沒有後顧之憂」的人能留下來。
小時候讀過很多「懷才不遇」的故事。但活到今日,我卻越來越覺得這四個字是有毒的。這
種感受,實在有太多誤會的可能性了。可能誤會了自己,以為自己有才。可能誤會了世界,
以為自己的才能兌換些什麼。就算真有才、也真是有可能兌換的,還有很多機緣或「外於此
」的因素,會影響最終結果——比如人格特質。
而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才華」並不值錢。才華幾乎就是一種自然
資源,你有的東西,往往下一屆、下下屆「學弟妹」也會有。執著於懷才不遇,就像一顆果
樹悲嘆自己結的果子沒人看上;但其實每年都會有新的果樹長大,每年也都會有一批新的果
實。真正決勝的,恐怕都在常人看不見、當事人講不清楚或不願意講的地方——這或許才是
更關鍵的「文化資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