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eurl.cc/Rqg2Kz
【試閱二】《華人眼中的法蘭西: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
見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錢鍾書、#楊絳 夫婦在牛津
(前略)
錢鍾書的論文,本來想以《中國對英國文學的影響》為題材,但未獲導師許可。在那個年
代,導師仍背負著文化優越感的大包袱,怎能指導一個「支那蠻」(Chinaman)做這種「
尾巴搖狗」的論文呢?不得已,只好改做《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裡的中國》。
按規定,庚款公費留學生並不准攜眷出國,所以楊絳是自費留學,憑留學證書辦簽證。到
英國後,楊絳並沒有在牛津註冊為正式生,一來牛津學費奇昂,加上導師費實不勝負擔;
二來如轉念別的大學,學費雖較廉,但兩人分開生活費用也高。所以考慮結果,楊絳乃申
請在牛津及艾克斯特學院旁聽,如此又可同在圖書館看書,讓錢鍾書享受古人所說的「紅
袖添香伴讀」的福份。
牛津是個安靜的小鎮,人情味亦濃。楊絳在《我們仨》一書中有不少的生活細節回憶。但
對於錢鍾書苦讀通過論文考試所付出的代價,也有慘痛的悔恨。書裡說:
「鍾書通過了牛津的論文考試,如獲重赦。他覺得為一個學位賠掉許多時間,很不值得。
他白費功夫讀些不必要的功課,想讀的許多書只好放棄。因此他常引用一位曾獲牛津文學
學士的英國學者對文學學士的評價:『文學學士,就是對文學無識無知。』鍾書從此不想
再讀什麼學位。」
話雖然有些偏激,但正可與前節陳寅恪「只重學問,不受學位」的討論相呼應,亦可解釋
為何有些名人不願忍受撰寫論文在時間和精神雙重折磨下的付出,而寧願選擇自由自在的
博覽群書,為自己興趣而讀書。
▍錢鍾書為何不在巴黎念學位?
一九三七年夏秋之交,錢鍾書夫婦帶著初生的女兒告別英國到巴黎,前後一年,這是很早
計畫好的。楊絳個人興趣是法文及法國文學,故在錢鍾書於牛津獲得 B. Litt 學位後即
赴法國,入巴黎大學進修。
錢鍾書本來打算在巴黎大學讀學位的,後來卻放棄了這個念頭。據湯晏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念學位有些課程枯燥乏味,礙於規定不得不修,且讀學位壓力大,有過在牛津的經驗
,也許他念怕了,很想放鬆一下,讀一些自己喜歡讀的書,選一些自己喜歡聽的課。二是
戰爭的關係,在亞洲,中日戰爭已經打起來了;在歐洲,此時德國稱霸與英法對峙,雙方
劍拔弩張,戰爭隨時會爆發。三是經濟考慮,錢鍾書雖還有兩年公費可拿,但一旦戰爭發
生,經濟來源斷絕,一家三口流落異邦可就不堪設想了。因有這層考慮,所以他在巴黎大
學只是註冊聽課,沒有讀學位。以他的聰明才智而失去了接受一種嚴格法文教育的機會,
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綜觀錢鍾書的巴黎之遊,如入寶山,但卻沒有空手而回。據夏志清說,錢鍾書的法文好,
咬音準、味道足。他的法文造詣當得力於在法國一年的留學生活。此外,他在法國也認識
了一批中國知識分子,日後成為他《圍城》小說裡不可或缺的素材。還有,他整理完成了
《石語》一書,總結來說,錢鍾書在法國一年,雖比牛津過得輕鬆,除了照顧小孩外,還
有餘暇上咖啡館喝咖啡,或到塞納河畔逛舊書攤,多少還有些收穫。
楊絳在《#我們仨》一書中,多少也透露些他們在巴黎的讀書生活,認為這是愛書如命的
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她告訴我們,「鍾書在這一年,札札實實地讀書,法文從十五世紀
的詩人維容(Villon)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起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
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義大利文。兩人同讀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起初他的生字比我多,但一年之後,他的法文水準遠遠超過了我
。」
早期的留歐學生,有如此心思、如此毅力,有計畫地泛讀群書,充實自己的文化素養,成
為名符其實的讀書種子,值得後代人的敬佩和學習。學位事小,愛好學問的真誠為大,看
過本書的讀者諒心有戚戚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人眼中的法蘭西: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見聞》
臺灣商務 https://lihi1.com/54Dm2/fb
誠品 https://lihi1.com/v1KmU/fb
金石堂 https://lihi1.com/R1RBo/fb
三民 https://lihi1.com/aaLcM/fb
讀冊 https://lihi1.com/QUhEo/fb
MOMO https://lihi1.com/DYE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