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格子圖文好讀版:https://vocus.cc/article/66b2e706fd89780001dff65d
第一次聽到作者黃瀚嶢這個名字是在上下游副刊。1年前的春天我跟室友爬了趟五股知名
小百岳—觀音山,在完成硬漢嶺挑戰後的一個通訊塔台下我發現了開了藍色小花的不知名
野草,從花的外觀看起來可能是豆科植物,但葉型又有可能是菊科植物?植物知識相對貧
乏的我拍照後回家問谷歌大神,意外發現了「通泉草所能通往的」這篇文章在介紹這個不
知名的野草。
這篇文章敘事流暢、帶有博物學家的精神,揉和自身記憶在介紹我所拍攝到的這個藍色小
花,文筆之間又帶有憂鬱青年特有的多愁善感,於是我記住了這個名字「黃瀚嶢」。
自從我開始種植物和登山後,我特別關注自然書寫,其它我追蹤的台灣自然書寫作家有胖
胖樹(王瑞閔)、游旨玠、雪羊(黃鈺翔)還有徐振輔。他們都是台大農學院科系的優秀
人才,行事和行文風格頗具日治時期知名博物學家遺風。
黃瀚嶢在偶然之下來到台東沿海失落的世界—知本沖積扇,從一開始的濕地生態田野調查
,到最後親身參與知本濕地的存亡保衛戰,沒有人比他更適合說這塊土地的故事,這塊承
載台東經濟發展、也乘載各式生命萌芽之地。本書以7種濕地植物的意象串聯知本溼地的
記憶、不時穿插知本光電事件的始末。這7種植物的生長也是沿著作者現地生態調查的地
景剖面線,由低到高一路蔓延,是一種蠻創新的寫作方式。
沒口之河
知本濕地上的溪流被稱為沒口之河,因為並沒有直接的河口與海洋相連。溪流自山麓地區
進入平原後,因地形快速趨緩開始在河岸堆積砂石,形成沖積扇,在估狗空拍圖上看起來
是一片灰白色的扇形區域。溪流持續往海的方向前進,卻在靠近海口處遇到東北季風堆疊
的沙丘及人造的堤防,來不及碰到海的溪流因此在沙丘和堤防內側滲入地下,形成「沒口
」之態。
因此靠海的沙灘,不再僅僅是沙灘,而是擁有豐富地下水、會出其不意湧泉的沙灘,於是
名為「濕地」地質景觀形成了。不同於西部的潮間帶,知本溼地可能是水窪、可能是湖泊
、可能是沙丘,單看地下水水位和溪流的水量決定知本濕地的面貌。就是這樣的奇特地貌
,吸引超過200種鳥類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