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領略羲之一封尺牘的美,真的是一個精神上的快樂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半得靠緣分
所以我勉強講的這些尺牘,不敢說有什麼心得的見解
我並沒有。如佛家所謂:說法者無法可說
有的只是聊以遣興抒懷而已。
下面是 <何如帖>
http://artmagazine.com.tw/FreeUpload//images/1351700976.jpg
全文用新詩<如歌的行板>那樣一致的節奏書寫
但是三個羲之,三個白,三個復都不一樣
如同他另一件作品<蘭亭序>二十幾個 "之" 都不一樣的意思
同樣為了避免視覺疲乏,相同的字也不宜擺放在一起。
所以第二行 "遲復" 的 "復" 和 第三行 "尋復" 的 "復" 有稍微錯開。
由於 "奉" 字的豎筆已然延長,"中"字的豎筆就做了變化。
本文以 "羲之白" 起始,亦以 "羲之白" 作結
首尾呼應的環型結構是文學與藝術常用的手法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與星爺的<少林足球>都是很好的例子。
雖然這是摹本,但 "遲" 字的 "尸" 卻做出了濃淡的變化。
書法家陳民芳曾在論文中提到:
當行距遠大於字距,作品較具時間性,具有較強的流動感
當行距不甚特出,作品容易出現 "字組" 或 "字群"
構成了區塊而較強調空間形式的表現
何如帖下方粗細差不多的 "比復冷無" 四字正是這樣的 "字群"。
尋字下方的 "寸" 所用的連帶法在趙孟頫的作品中常使用
何如的 "如" 字口偏旁是標準的右軍風格,下面奉告的 "告" 字的口也是。
最後,"羲之白不審" 一句跟前面平安帖的 "來十餘"
和先前提及的行穰帖 "九人還" 都是典型的軸線錯位連綴。
我喜歡的白話翻譯是
「最近身體好嗎?歹勢這麼晚回覆你,
最近感到好無聊啊 ╮(╯︵╰) ╭,
啥事都提不起勁,再說了。 」
最後的最後是今天的習作,以當一笑
http://signetgood.pixnet.net/album/photo/64814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