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操控感 vs 操控極限 vs 該避免的操控動作

作者: hihancom (hihan)   2014-11-23 09:44:46
雖然有人不同意這論點, 但我還是要說
操控感好 =/= 操控極限高
操控好壞並沒有明確的科學數字可以呈現
一般描述時, 憑藉的大部分就是駕駛感覺
而既然是感覺就會因人而異有落差
有人感覺路面回饋明顯就說操控好
有人感覺過彎側傾小就說操控好
有人感覺指向靈敏就說操控好
感覺準嗎? 不~感覺很好騙的
胎壓打高, 路面回饋就會明顯
彈簧換硬阻尼調高, 過彎側傾就會小
後輪調正傾角加toe-out, 指向就會靈敏
回饋明顯過彎側傾小指向又靈敏這種感覺這麼好的車
就代表操控好嗎? 不~一點也不~
(懂的人就知道這些都是跟鬼拿藥單~ XDDD)
CVT感覺很沒力 → 測試加速卻很快
柴油感覺很有力 → 測試加速卻不快
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感覺有多不準
接著講車輛操控的極限,可以再分為
過彎極限(量過彎G值)/賽道極限(量秒數)/換道閃避極限(麋鹿測試)
前兩項對一般普羅大眾來說意義不大
第三項才是一般人有機會遇到的
國外麋鹿測試( http://teknikensvarld.se/algtest/# )
結果顯示大部分車輛完成測試的速度都在70-80km/h之間
高級車沒高到哪~平價車似乎也沒比較低~
完成速度差異不大, 也就代表換道閃避的極限也差異不多
有人質疑這結果和一般人的認知不同
有些車明明普遍就認為操控很好~ 為啥測試速度沒比較高?
其實原因很簡單~
就是換道閃避這個動作對車輛來說太高難度!!
舉個例子:
Subaru的對稱式全時四驅車來當操控很穩的代表應該OK吧~
BMW 3系列也是底盤不錯操控好的車,應該普遍同意吧~
體質這麼好的車, 在沒ESP的情況下進行換道閃避
還是一樣會失控打滑( http://ppt.cc/RBE- http://ppt.cc/rF-4 )
由此可見換道閃避這個題目有多難, 就算是好學生來也考不好
這時ESP這個答題小幫手出現了..
#小故事:
1997年賓士A系列進行麋鹿測試時發生翻車事故
高層大為震驚, 召回新車重新調校並加上ESP, 即是ESP的起源
題目太難大家都考不好, 靠答題小幫手(ESP)才比較容易過關
這時跟小幫手的關係好不好(ESP調得好不好)
就成了成績高低的關鍵之一
關係不好的分數就很慘, 像這台直接fail ( http://ppt.cc/78db )
有些低分的也可能是關係不佳, 像這台61分的( http://ppt.cc/RrU~ 看最後)
這台雖有超強四驅~遇這難題還是只拿62分( http://ppt.cc/~zBi )
而關係好的, 就都能得到基本分數(~70~)
既然知道換道閃避對車輛來說是個難題
沒事一直給車車出難題不就是在為難它嗎?何必呢~
這動作是該儘量避免的操控動作
以本人在新竹安駕中心上課所學到的經驗來說
如真要進行換道閃避動作~應先急煞將車速儘量降低
之後再鬆開煞車進行換道閃避動作
另一個一般人該避免的動作是..非自願尾滑時反打方向盤進行修正
一般自願的尾滑(如動力滑胎/帶煞入彎/拉手煞車甩尾)
後輪何時恢復抓地力是可預期控制的, 這時做反胎修正比較容易
而非自願尾滑發生時,輪胎何時恢復抓地力沒人知道
若在反打修正時恢復很容易修過頭, 像這台( http://ppt.cc/pYDy )
那這樣說..非自願尾滑發生時不要反打那要做甚麼?
下下策就是甚麼都不要做~ 讓ESP作動來救你吧~
在新竹安駕上進階甩尾時教練有說:不要讓車有機會尾滑才是上策!!
非自願尾滑時踩死剎車, 也是該避免的動作
看看這台高級名車吧~ ( http://ppt.cc/LnE4 )
打滑後踩死煞車, 這個動作讓ESP連救都救不了, 無能為力
上面提了一些該避免的操控動作
這些動作對車輛來說太高難度, 再怎麼好的車來也很容易失控
#其實操控感好的車可能讓人誤判導致失控這件事, 我有切身經驗><
本人經新竹安駕中級高級進階班多次訓練, 二十多年來開過不少車
高級便宜車都有, 在路上連ABS燈都沒閃過, 更不用說失控過
唯一一次經驗就是坐在一台bmw當乘客時, 車主下坡過彎失控翻車
事後問車主, 他說車太穩了, 到失控前他都沒感覺到會失控
就是很突然的尾滑, 滑到撞到路緣石車就翻了
幸好車夠好夠強壯, 雖然翻車了, 我們還是毫髮無傷
(車子也是, 翻車後居然只壞了後照鏡 @@a)
這車主雖是開車多年的有經驗者, 還是不免誤判了.......
作者: andyeva (輕微胖)   2014-11-23 10:00:00
詳細推 觀點認同 也改變自己的一些想法
作者: airmike (airmike)   2014-11-23 10:03:00
同意要有享受操控樂趣前,其實要懂正確觀念和自己的車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庫馬)   2014-11-23 10:17:00
要重振聲譽前先求不刪改被打臉的文章內容......不然只是訂正考券後用立可白改答案...
作者: volcom726 (要開始仇女了麻?)   2014-11-23 10:31:00
T真無聊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0:31:00
這篇說的很好啊!某T你可以安靜點別只活在你自己邏輯嗎?一直在那邊跳針溼地乾地, 那駕駛不是同一個人你怎麼不考慮一般用路人跟職業駕駛的麋鹿測試, 可以得到一樣的結果?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庫馬)   2014-11-23 10:34:00
那加上不同駕駛,這資料可信度跟引述做成的結論....?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0:42:00
你到底要啥可信度?? 濕地跟乾地會差上20公里?
作者: shengyeh (shengyeh)   2014-11-23 10:42:00
感謝分享
作者: dcoog7880 (給貓)   2014-11-23 10:46:00
不用當止義小超人 原文被改過 看起來真的頗酸xd
作者: danish (丹)   2014-11-23 10:48:00
操控好的車確實會讓駕駛誤認為車子的可操控度高
作者: abiangoodjob (幫補樂壞壞)   2014-11-23 10:57:00
就一個自以為打臉之繩的咖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0:58:00
不覺得原文有很酸, 麋鹿測試狀況看起來差別沒想像中的大但那是因為麋鹿測試是很極端的駕駛狀況 即使是Macan也fail但是日常生活不太會常常碰到這樣的狀況,加上貴一點的車可以藉由比較好的車體來預先避免碰到極限狀況(比如ESP)所以這篇跟前篇文章不是都寫的很清楚, 駕駛觀念優先嗎?何必一直跳針在車體本身?
作者: abiangoodjob (幫補樂壞壞)   2014-11-23 11:05:00
那個人就只會小大臉中大臉神大臉和洗版,沒啥實質見解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07:00
同意樓上, 看完某T發的文章, 就知道他根本就是想酸神車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庫馬)   2014-11-23 11:08:00
他論證過程就像講連勝文的故事但結論是人一要要靠自己.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08:00
神車怎樣? 歐洲車又怎樣? 極限狀況大家處理狀況就是差不多某T, 有連勝文的資源還選成這樣, 你覺得是連家的問題還是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09:00
連勝文的問題?? 今天370Z撞了 是車子問題還是駕駛問題?
作者: tachikoma (塔奇庫馬)   2014-11-23 11:09:00
被打臉沒差,修文就好....
作者: Sunal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4-11-23 11:10:00
所以正確作法是抓緊方向盤 煞車油門都不踩 讓ESP救了?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0:00
請問某T, 你回文的第一篇內文應該是原文吧?S大,你從哪裡得到這種結論? 要跳針抹黑還是洗洗睡吧
作者: Sunal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4-11-23 11:13:00
我是真的不懂才這樣問的 是吃了炸藥了嗎?補推新竹安駕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4:00
抱歉, 口氣很差請見諒, 正常狀況應該是維持在速限內行駛然後碰到像是麋鹿狀況的時候, 讓車速控制在車體的極限速度
作者: Sunal (SSSSSSSSSSSSSSSSSSSSSSS)   2014-11-23 11:15:00
我想問的是若真的不幸發生打滑 應該做的動作是如何?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5:00
內, 所以麋鹿測試才會給你測試速度, 有ESP的好處在於即使超過車體極限, 它可藉由修正車體的行進狀態來改善失控狀況
作者: Giornon (= =a...)   2014-11-23 11:16:00
寫的很好的文章
作者: bdeath (Death Coil)   2014-11-23 11:19:00
打滑失控的話, 小弟就不敢班門弄斧 http://ppt.cc/A~hg但是方向盤切勿因緊張而亂轉,然後讓車子自然找回抓地力回復正常時間的差距大概會反映在車價上
作者: TaiwanNeko (台灣小小貓)   2014-11-23 11:42:00
我聽說的是鬆油門ESP會失效,不知是真是假?
作者: abiangoodjob (幫補樂壞壞)   2014-11-23 11:45:00
不是鬆到等死,是回油輕扶方向盤等輪胎再度抓到再以小扶度慢慢修正車頭到你要的路線輪胎抓到再給油的過程,循跡持續再左作動輔助你不要再次失控
作者: PTTcrazy (騙我不懂喔)   2014-11-23 12:14:00
聽起來在極度恐慌下的處理方式~~似乎好難做到XD所以如果正常人應該都是反應不及翻車這時候靠的是板金了
作者: KittyGod (凱蒂大仙)   2014-11-23 12:21:00
好文 不過以前是不是有車評說 緊踩煞車等ABS作用
作者: d88647511 (Ricky Rubio)   2014-11-23 12:45:00
某t喜歡自打臉大家不必管他
作者: jukom (林淵)   2014-11-23 12:45:00
念佛號等ESP救援 整個戳到我笑穴 沒錯!!! 你我都是一般人
作者: KBMJ (摳鼻麥克)   2014-11-23 12:46:00
推!玩賽車遊戲鍵盤體驗過
作者: tkr (tkr)   2014-11-23 13:00:00
另外一樣是ESP 不同廠也是有差別還有懸吊硬過灣側傾少 很容易造成操控極限高的錯覺懸吊硬反而不利於四輪吃力的均勻 操控極限事實上不如懸吊軟所以硬懸吊 反而會增加超過操控極限而失控的風險
作者: OrzOGC (洞八達人.拖哨天王)   2014-11-23 13:05:00
所以很多超跑都撞的很莫名奇妙就是這個原因?
作者: qoojason (好想贏韓國)   2014-11-23 13:07:00
感謝分享
作者: kazami (高處不勝寒)   2014-11-23 13:46:00
推tkr, 以前改過避震, 側傾小的時候就會一直覺得還沒到極限, 等到你打滑的時候才驚覺已經到極限了...
作者: gb0606   2014-11-23 13:48:00
慢慢來最快!謝謝分享
作者: jacvky (風華絕代的正義)   2014-11-23 14:09:00
某ta又在悲憤啥了啦..
作者: eddy13 (eddy)   2014-11-23 14:34:00
某人好愛戰喔
作者: ck940560 (しけ)   2014-11-23 15:06:00
硬懸吊極限不如軟懸吊......? 那避震改裝廠都爬帶了喔軟懸吊在受測向力時晃動大,車身重心變化也大輪胎的最大負荷隨著晃動變化也大就如同家用交流電電壓峰值到156V,但綜效輸出只有110V
作者: homerunball   2014-11-23 15:14:00
硬不如軟真的神邏輯 過彎信心差多了你是能跑多少G力
作者: KittyGod (凱蒂大仙)   2014-11-23 15:16:00
不同懸吊設定要看不同道路的道路環境 當然我想原PO是希望導正一些觀念過灣信心也是很難以客觀描述的說法啊 啊哈
作者: LsVCheN (保守扼殺天才)   2014-11-23 16:10:00
硬不如軟?八成是神
作者: bgflyer (sephiroth)   2014-11-23 16:57:00
沒人會說開一條船操控很好吧簡單來說就是能準確的跟上駕駛的操控
作者: accin (acc)   2014-11-23 21:08:00
路感最明確的就沒頭的那種貨車阿FOCUS MK2當初剛出來測試也不少人抱怨抬腿 有一些有寫出來之前在給朋友MK2載 在五羊高架那個大下坡抬腿 還以為GG惹我還跟他說你剛抬腿了你知道嗎?他說哪有 過彎超穩好險他不知道抬腿 他知道可能重踩煞車就噴下去了= =剛查一下原來01測試也有寫到MK3抬腿QQ
作者: mitgreat (小雞向前跑)   2014-11-23 21:53:00
作者: cakin (TOMTOM)   2014-11-23 22:05:00
紅個明顯 個人認為那台TIIDA並非反打過度 而是前驅車特性造成
作者: Inar (Inar)   2014-11-23 22:37:00
Focus ESP測試影片也有抬腿阿....
作者: tkr (tkr)   2014-11-23 23:20:00
一般轎車的懸吊行程都蠻長的 另外懸吊可以是非線性的ck940560 你到現在才知道很多改裝廠要不就趴呆要不就騙嗎?
作者: Inar (Inar)   2014-11-23 23:52:00
我只記得某雜誌做過測時,Fortis和Fortis iO(18吋+MDSS懸吊)下雨天是前者比後者快....
作者: a0925140 (ylft)   2014-11-24 18:48:00
很有用的測試文 推你一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