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thenewslens.com/article/42778
丹麥城市設計師:放棄以車為本,才能建造偉大城市
城市是現代人生活的中心。聯合國預計,到了2050年,全球超過66%的人口都會住在城市
之中。
丹麥建築師及城市研究學者揚‧蓋爾(Jan Gehl)認為,正因為愈來愈多人會住在城市,
所以建設對人友善(People friendly)的城市,在未來會是更重要的議題。
他強調人類不可以再持續過去城市規劃的錯誤。城市規劃師、政治家和設計師在未來都必
須「以人為本」來建設城市,而不是像過去半個世紀那樣,建設「以車為本」的城市。要
建立偉大城市,蓋爾提出以下五個原則:
不可再依賴廉價汽油來發展
首先,蓋爾認為,城市設計師如今最需要考慮的兩大問題,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公眾健康。
他指出,在過去半個世紀,人類城市的設計幾乎都逼人坐在車內、辦公室中和家中,嚴重
影響人類健康。
他把問題歸咎於汽車及廉價汽油,正因為燃料十分便宜、汽車大量普及,人們可以移動到
更遠的距離,於是可以在離市區極遠的郊區建立住宅區和發展新市鎮。
蓋爾指,當汽油不足或者不夠便宜時,在郊區居住就不會是好主意。他亦指出有研究調查
指,住在城市的人的預期壽命會比住在郊區的人長,因為住在城市的人通常步行的路會更
多,而住在郊區的人會花更多時間坐車。
以公共空間為城市設計的重點
在一個理想城市當中,人必須要走更多路,接觸更多人,而且將更多時間花在公共空間,
而不是一直躲在室內。
蓋爾指出,當更多人花更多時間在公共空間,城市亦會更加安全。這樣既對社會有益,對
氣候和健康都是好事,也可以促進社會包容。
他認為公共空間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原素——因為市民可以直接接觸,一起交換意見和生活
,而不是只在電視或電腦上見到其他人,吸收片面的意見。
為居民提供多種觀感體驗
「我們是步行的動物,而且我們的感官(如視覺及聽覺)從約每小時3英里的緩慢速度中
發展出來。」換言之,高速移動不太適合我們的感官經驗。
蓋爾認為,一個好的城市應該按人的身體及感官來建造,能夠讓居民充份行走及體驗,他
認為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良好例子。
令公共交通工具更公平
城市的房地產需求十分激烈,令市中心的樓價愈來愈貴。低收入人士負擔不起市區住宅,
往往要住在遠離市區的地區,而且愈窮的人住的地區就愈遠。
當低收人人士住得遠,就要花更多的交通費到達市區。高收入人士因為住在城市中心,反
而不需要付太多交通費。蓋爾認為這樣會造成不公,所以他認為理想城市必須要有一種有
效率,而且價錢低廉的公共交通工具——但不應再是汽車。
禁止汽車
最後,蓋爾認為應該禁止汽車。他認為一人一車的時代已經過去,汽車是舊時代的殘餘物
。
蓋爾指即使汽車在20世紀是好東西,但在人口隨時過千萬的現代城市中,仍有汽車行駛則
是非常愚蠢的事。他認為大城市和正在發展的城市,都應考慮禁止汽車在市內行走。
蓋爾以新加坡為例,指當地地少車多,已經無更多空間讓車行走,反而步行和騎單車會是
更快捷的方法。他認為,現在正在發展的無人駕駛技術無助改善問題,只會令路面上有更
多汽車,只有車廠得益。
未來超級城市愈來愈多
蓋爾希望人們思考公共空間的重要性,而且多步行,放棄駕駛車輛。熱衷發展單車的荷蘭
的部份城市,早已禁止汽車在市內行駛,荷蘭政府希望可以鼓勵更多人騎腳踏車。到了
2025年,荷蘭和挪威都會實施全面的燃油汽車禁令,屆時只會容許電動汽車在國內行走。
聯合國指,在1990年全球只有約10個有過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這些城市總共容納1.53億
人,也就是當時人口的7%。到了2014年,世上有28個超級城市,總共容納4.53億人,而當
中16個位於亞洲。東京都市圈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都會區,現時正有3800萬人居住。
專家預計,到了2030年,世上將會有41個有過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現時臺北都會區(包
括台北、新北、基隆和桃園)總人口達900萬,在2030年也會成為過千萬人口的超級都會
。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亦曾表示,香港有能力吸引更多外來人才,未來可以在郊野公園
建屋,令香港成為人口過千萬的國際都會。在超級城市愈來愈多的未來,城市規劃者必須
好好認清發展方向,在汽車管制和公共空間的議題上多下工夫。
===
沒錯 早該放棄以車為本的城市規劃
禁車 已經是21世紀後半的最先進思想
所以一定要減少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