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technology/414940
原文內容:
一直以來,我對台灣汽車市場的規模都持保留態度;若公佈40萬輛的新車年總量,差不多
打個7.5~8折左右就是實際銷售量。因為這其中還包含先行掛牌的新古車和外匯車等,尤
其這幾年更是玩得兇,除了部分車商為了股價外,也有不少是為了交出成績以求升官,而
這樣虛實的結果,恐怕會讓車商和經銷商陷入經營危機。
話說,最近聽聞某車商已被原廠下最後通牒,如果未能達到銷售目標,將可能由原廠自己
來經營,此舉一出便成為經銷商夢靨的開始,因為車商給予經銷商非常大的壓力,強迫吞
下大批新古車的結果,導致經銷商必須忍痛低價求售。
雖然新古車已是常態,但這一兩年迫於買氣低迷,車商為了衝掛牌可是愈玩愈兇,數量也
越來越大,而且會擁有大量新古車的品牌,絕大多數為上市上櫃;說到這裡應該非常清楚
,就是為了股價而來。雖說車商非常重視掛牌數,表面上這些數字攸關排名地位,實際上
股價才是重點,賣個100輛新車遠比不上一個漲停板,也難怪會拚了命也要展開「股價保
衛戰」。
現在不少歐洲進口車品牌已經紛紛轉為台灣分公司型態,一般來說,有任期限制的經營高
層多由原廠指派,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本地交出漂亮成績單,成為日後返回總部升官的籌碼
,所以卯起來就開始要求銷售量,目標則是訂得一年比一年高,似乎未將國內景氣考量進
去,結果就是年度結算時打出「屢創新高」的消息,其實經銷商可是承受莫大的壓力。縱
使新古車的掛牌數在高級進口車占比不高,但來自外匯貿易車的數量也不少,所以重新掛
牌後也計算在其中。
另外,高級進口品牌基於達到銷售目標,一般過了年中甚至更早就出現折讓空間,且價格
上最多可是以數十萬元起跳(雖然折讓大卻仍有獲利,可見得高級進口車的利潤有多好)
,表面上看似消費者受益,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再從售後維修賺回來,中間的風險則
是經銷商全盤接收。
倘若車商一味地衝數字,將壓力加諸在經銷商身上,經銷商沒有獲利,更別提要投資維修
服務品質,惡性循環之下倒楣的還是消費者,而如果市場供需又未如預期,加上消費景氣
持續低迷,恐怕最後會讓台灣汽車市場陷入「無限輪迴」。(專欄作者:蔡至兼)
心得/說明:
市面上的歐洲車很像只剩BMW還沒有原廠的分公司,其他歐洲車廠都有了
而代理權一把抓的嚴董怎麼都沒有這樣的銷售壓力阿.......
所以文中說的是哪間啊!?
*轉錄新聞/情報,必須附上原文及網址連結及心得或意見30字(不含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