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isdom ()》之銘言:
: 前篇說了,使用高鋼性鋼材,但減少使用材料質量,可以在維持相同車身強度的條件下
: 達到輕量化的要求。
車身看的是車室空間變形量、傳遞加速度
不是看車身強度
強度只跟選用的鋼材/材料種類決定,單位是力/面積(壓力)
並沒有車身用強度單位來表示的方法
: 這是另一個考慮的點沒錯
: 因為我們知道,影響最終強度的因素,不單只是鋼材強度跟截面積(鋼材使用量)有關
: 還跟材料的幾何有關
: 譬如同樣一片鋼板,設計成薄片狀,與捲成圓柱狀
: 兩者整體來說,後者的強度會遠大於前者
: 所以車身鋼材會設計成各種立體形狀來強化整體鋼性
強度和剛性要分開討論
材料多少強度,該區域就只能承受多少強度
選用高強度鋼板的目的是為了讓該區能承受更高受力
改變截面積或幾何是為了降低材料的受力,並非提升該區域強度
1. 降低應力集中 (避免破壞)
2. 降低應變能 (避免疲勞)
3. 降低變形量 (提升剛性)
"強度"和"剛性"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可混為一談
: 換言之,使用高鋼性鋼材,某個角度來說,可以不降低鋼材使用量(不輕量化)
: 但減少立體構形,能在維持鋼性要求的條件下,減少鋼材構形佔用的車內空間
: 盡而達到增加車內空間的目的
提升結構剛性,用截面積提升彎矩扭矩絕對是不二作法
而不是選用高剛性鋼材
1. 車廠是說"高強度"鋼材,不是高剛性鋼材
2. 鋼結構即使有再高的強度,彈性模數約是固定值
: 這在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 但是,人生就是有很多但是
: 我們知道,車廠使用高鋼性鋼材
: 可以達到三個效果,1.提高車身強度 2. 降低車身重量 3.增加車室空間
1. 強度是指材料本身,不是結構
2. 材料強度高,用較少料減重沒錯,但大部分減重是針對非主結構(車門/尾門/引擎蓋)
3. 鋼材厚度幾乎不會影響到車室空間
: 以上三個要求是互斥的,當然車廠可以不只選擇一個,但總共就只有那麼多點數
: 點在某一個多一點,其他技能可以被分配到的就會少一點
: 我們可以很直接的說,車廠的選擇是2>1>>>3
: 前面說到了,車身的強度只要"夠用"就可以了,車廠不會去以達到撞測六星為目標
: (因為根本沒有六星)
: 至於為什麼在輕量化跟車室空間這兩個選項裡,車廠會毫不猶豫選擇前者?
: 因為前者對油耗的表現有極大影響,而油耗表現對消費者的意義,遠大於車內寬度多1公分
: 更何況油耗有法規在限制,油耗太差的車甚至連上市都不允許
: 可沒有法條規定你後座不到兩個拳頭不能賣的
: 再者是,這些結構的立體凹槽,車廠早就設計用來走線、安裝週邊設備等等用途
: 也就是說,雖然鋼材的立體結構本身會佔掉空間,但這些空間早就被大量利用了
: 今天你把點數全點在鋼材的結構上,最極端來說,所有的結構件都變成平面結構
: 看似省了很多空間,但那些線材、設備還是要找地方放,最後的結果
: 還真的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