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217004467-262104?chdtv
原文內容:
春節已過,疫情未歇。沒人會否認Tesla的電動車就是疫情期間最大的驚奇,而電動車更
是疫情過後產業發展最大的期待。
我們看見了2020年12月,歐洲各國電動汽車的銷量大幅增長,英國、德國、法國、挪威、
瑞典、義大利6國的電動汽車銷量達到了19.8萬輛,同比大幅增長了接近4倍之多。同時間
,我們在台灣也看見了以鴻海為首的科技廠商在電動汽車布局上動作頻頻,2月6日,鴻海
董事長劉揚偉再次表示科技的鴻海重中之重就是電動汽車,甚至高調表示目前MIH聯盟已
得到約635家廠商的響應。
曾經,這個世界總有人在質疑電動汽車,但現實卻是電動汽車市場正在加速成長,如果連
一向老邁的歐洲都在急起直追,那汽車電動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產業趨勢了。
以全球汽車大國的德國為例,雖然它的燃油車競爭實力仍然不容小覷,但其國內的汽車市
場已悄然轉變。你現在行走在柏林的街頭上,會發現馬路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
根據Mckensey的預測,2021年,德國電動汽車的產量將會突破170萬台,這個傳統意義上
的燃油汽車王國正式進入了電動汽車時代。更令人驚訝的是2020年的挪威,在政府有效的
政策推動下,一舉讓純電動車加上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衝到了74%,成為全球電動車銷售
超過燃油車的第一個國家。
拉回台灣,隨著Apple Car與現代汽車的談判暫停,讓一度被傳出局的鴻海重新燃起了希
望。過去一個月,鴻海在汽車領域的消息頻頻曝光:它先是給已處於停擺狀態的大陸拜騰
輸血,隨後又與吉利宣布以50:50成立合資公司。緊接著,大陸蔚來汽車前執行副總裁鄭
顯聰加入了鴻海。作為iPhone手機代工多年的合作夥伴,鴻海肯定想在汽車領域與Apple
繼續合作,而Apple造車的路徑眾所週知:它想依賴現有汽車製造商的資源,把零組件製
造和代工外包給傳統汽車製造商,而Apple自身只想專注於自動駕駛、電池技術和產品設
計這幾方面。
多年前,Tesla執行長Musk曾對媒體直言,與智慧型手機和手錶相比,汽車製造更加複雜
,你不可能找製造手機的造汽車。我相信Musk這個觀點,鴻海會第一個舉手反對,因為鴻
海不只想做代工,它還有著更大的企圖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曾對媒體表示,如果Tesla
是電動汽車中的iPhone,那鴻海則希望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Android。鴻海將通過電動汽
車硬件開放平台MIH聯盟,給業界提供開放的底盤平台,打造全新的電動車產業供應鏈。
只要台灣人都知道,代工產業是台灣護國神山群建立的基礎,但這頂帽子也是台灣多年來
極力想轉型的基礎,如果將台灣看作一個人,他是一個吃苦耐勞,做事很有效率的聰明人
。他的特質帶有一種天生的焦慮感,他曾經的成功來自於成本管控、生產管理。但隨著勞
動力成本的上行、3C產品的增速放緩,台灣也到了一個不轉型不行的關鍵時刻。於是乎熱
火朝天的電動車就成了台灣眼中治療焦慮的最佳解藥。
我認為,電動車產業將是台灣切入新領域的最佳機會。但要拿下這個機會其實並不容易。
台灣科技企業正紛紛高調宣示要對電動車進行各種的產業布局,但開花結果可能還要幾年
才能見到效果;對於各國電動車產業來說,時間成本卻異常重要,因為Covid-19已經催快
了電動車時代的來臨。美國BCG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電動車未來將分化為三類:掌
握B2C痛點的服務型車企、新型態的科技代工以及繼續幹著苦活的傳統代工車企。
而極力想擺脫代工標籤的台灣,目前最大的優勢看來還是代工。而加工企業與創新企業始
終都在截然不同的平行線兩邊,台灣最好的轉型方向應該是結合後兩者成為服務型車企的
Solution Provider(系統整合輸出),而要達成目標,則必須盡快學會和科技新創對話
,以及針對不同區域的差異化合縱連橫。
電動車的機會很好,台灣的產業優勢不能小看,但台灣要加油,因為這不僅是台灣的世紀
戰役,也是代工產業的轉型戰役。
心得/說明:(30字以上)
丁學文(2019) 電動車都在騙補助
丁學文(2021) 電動車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台灣的科技水準真的不錯…造車工藝的話可能還差的比較遠XD
電動機車或許還有能力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