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面有任何的困擾或問題,思索著到底為什麼自己在人際上面
一直遭遇自己不喜歡的結果,總是想著為什麼別人給我的評價都是我不喜歡的?我明明就
沒有像他們講的那樣啊?我也一直很努力的想要改變/塑造形象,為什麼都沒有好的結果?
幾乎所有人際關係問題的源頭都在這:「自己對自我的認知,對他人眼中看到的
自己,長得並不一樣。」我們無法客觀的看到自己,不斷地活在自己捏造出來的幻想之中
。也許你會忿忿不平地覺得,為什麼別人看到的才是客觀?我自己看到的就是幻覺?因為
我真的那麼感覺啊!嗯,當然你可以這麼想,但你總不會說一個有幻聽幻覺、精神有問題
的人,不是活在幻覺之中吧?但他的確也有看到那些別人所不能聽、看到的。我們也可以
說不同人有不同觀點,為什麼我就得接受別人的?當然也沒有強迫你必須接受別人的,但
一旦你想要在「人際關係」上有你喜歡的結果,你當然就不能忽略他人。
「人際結果,比想法更真實」這句話可能對你來說有點模糊,我來用例子做個解
釋。例如如果有一個人不愛笑,但不愛笑的時候長相又很兇,那當然他會遇到的人際結果
,就會是別人不敢主動接近他、會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兇、不易親近、看起來像在生氣….
等等,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但這個人可能跟熟人就都不會有這個問題,跟他熟起來的
人都會說「其實很好相處」。
如果這個人不喜歡這些印象評論,又心裡覺得「我明明沒有在生氣啊!」、「我
明明沒有很兇!為什麼大家都要說我很兇!」、「我明明人就很好!」然後把「看不到我
溫柔的一面」的過錯都擺在他人身上的話,那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這個人無法正視客
觀的自己,如果他能夠客觀地看見自己,他就會讓自己多笑、意識到自己的臭臉然後少擺
臭臉、自己主動跟別人講話、講話語氣調整成輕柔….等等。
「我明明就沒有很兇、排斥他人」這是「想法」,而為什麼自己明明很渴望別人
主動接近我們,明明想法是「怎麼大家都不願意主動接近我」還是得不到相對應的結果呢
?因為「想法」其實並不主宰我們,「潛意識」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們常常聽到「相由心
生」,在這裡也不例外,如果那個人真正去探索自己的內心,會發現自己容易擺臭臉、不
愛笑其實是害怕被他人傷害,換句話說,其實是把遇到的人都預設成壞人,先主觀認定別
人不會喜歡自己,才因此產生了「讓他人覺得有敵意」的觀感。潛意識中,這個人想要利
用自己的兇,來過濾願意來接近自己的人,但自己卻不自知。他不自知自己面對熟人卻可
以很輕鬆地笑,面對他人就會突然緊張起來的樣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再舉一個學生問的問題的例子,並且分析給大家看。我們簡稱這個提問者為A,另
外一個參與討論的學生為B,我是D。
A「大家好,想請問大家,面對嫉妒自己而對自己不友善的人,該如何因應呢?因為不論在
職場環境或是朋友中,由時候我有心和對方合作或交朋友(不論同性或異性),但對方往
往有那種『你比較厲害』的心態,導致不願分享他的意見與想法。而在面對異性,對方也
有『高攀不起』或『你那麼行』就都靠妳好了,能者多勞』的心態,讓我覺得有點挫折。
」
B「妳想學示弱嗎?」
A「不是耶,我會求助,只是覺得彼此互相幫忙的過程中,想請對方解決問題或團隊合作,
他們會有種奇妙的心態(? 連我真心地讚美他們也被認為是諷刺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我會優先請教對方的想法並且讓他們主導,也沒有尖銳地否認別人的意見過,但可能是
自身標籤(如學歷),造成對方好像有不是很積極的感覺,甚至常常秒回『不知道』。
雖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面對這一群人,我想知道有沒有改善這樣關係的方法,還是
這就是對方的特質,我應該尊重?嘗試和其他人合作?進一步衍伸的問題就是,在生活中
,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雖然經常有覺得關係不能盡如人意的時候(不論同學、朋友、另一
半、家人…)以學習關係課題的立場來講,我想要美好的關係,應該自己做出改變,但又
疑惑的是,有些人就是過客,我該放手,不要執著在這段關係上,就有一種『不知何時過
客會變主場、主場會變過客」的疑惑,進而疑惑我該放手還是改變?改變是一種放手嗎?
放手是一種改變嗎?非常地疑惑(抓頭)以上問題請教~~(不好意思話蠻多的XD)」
看到這個帳號(這問題提出是在網路社團),我就花了點時間翻了一下這個帳號
過去的提問與發言,因為從一個人對於完全不同的議題的提問與發言形式,可以大概推論
對方網路人格的習慣、進而推論對象在現實中會有什麼相應的部分與外顯印象,以及提出
的問題,也能夠知道對方在人際關係上的慾望(慾望會對應到潛意識的能量也就會影響到
表現形式)會造成什麼問題。(這聽起來很玄,但其實很簡單,當然也要對應一些驗證性
的問答)
翻了翻過去提問發言,我發現提問者「有渴望想要別人看到自己『是盛開的一朵
花』」(出自「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的慾望,當然擁有這個渴望並不能證明什麼,但
今天我們有提問者的人際結果,就是「他人覺得她『那麼厲害,不然都給妳做』的想法」
。再來,是她的網路文字上,也讓人覺得有一種「每一句話的措辭、標點符號、斷句都必
須照著某一種規則走,需要表現自己「很完美」的感覺」。當然這個也不能證明什麼,我
必須知道一些資訊來補足自己的假設。(當然你可以說網路人格可以完全創造出不同本人
的人格,但今天我跟提問者沒有利益關係,他並沒有要騙我什麼或是從我身上得到什麼利
益,我們先假設她是很困擾的,所以在體現網路人格上並不會與現實人格有太大的落差)
D「這種狀況,是第一次遇到,還是有過不只一次?」
A「是指哪一項狀況呢?」
D「妳自己認為『被嫉妒』的狀況?」(在提問時問法必須很小心,提問者很有可能因為問
題具有針對性或是可能洩漏自己任何會丟臉的狀況產生不安而隱瞞事實)
A「截至目前為止共有5個人,1個是國中女同學、1個是大學室友、1個是研所同學、1個是
最近聯絡上的國中男同學。」(如果連人數跟背景資料都記如此清楚,我們可以知道提問
者非常在意,而且個性上也比較容易給人『呆板』『不有趣』的感覺,讀者也可以根據前
面提問者的措辭感覺到這個人並不會給人『自在』或『放鬆』的感受)
D「所以都是隸屬於不同團體、彼此也不認識,對嗎?」
A「國中那兩位互相認識,但關係似乎不算密切,但我們三個專業領域相同。」
D「妳有沒有被別人說過『官腔』的評論?」(我先提出一個根據所有資訊整理下來,別人
對這個人最有可能給出的說法。因為這個提問者沒有大頭貼,所以我無法確定這個學生本
人我有沒有印象,我只能根據對方目前為止給出的訊息判斷)
A「有」(猜對了,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知道有很高的機率我們對此提問者的profiling是
正確的)
D「我認識很多能力、學歷都是金字塔頂端的人,身上一堆值得人嫉妒的特質,但都很少遇
到被嫉妒的狀況,即使知道能力比自己好,也不會讓人產生嫉妒的感覺,反而是欣賞。」
對於提問者提出關於「自我認知」的問題的時候,其實引導上要特別小心,因為
我們如果曾經有過『妳那麼厲害,都給妳做』而且不願意提供自己的想法的經驗的話,我
們會知道那根本不是出自於『嫉妒』,以提問者朋友的角度,是『覺得她自以為厲害、愛
現』倒不是有『想要跟她一樣』的嫉妒的心情。但我們不能一開始就直接切入,得慢慢引
導讓提問者認知『討厭自己的人真正的感受』。
A「那要怎麼樣才能朝這個方向邁進呢?」
D「畢竟我沒看過妳本人,所以我只能從妳的文字去判斷,我剛剛看了一下妳的對話紀錄跟
過去的發言,得出了別人對妳可能會有『官腔』的評論這個推論。」
A「官腔的特質是什麼呢?」
D「講好一聽一點是官腔,難聽一點就是『假仙』吧。妳應該是一個疑惑到自己沒辦法解決
的時候才會提問的人,之前你發問關於社群網路的問題的時候,說『想要被看見』『想讓
別人知道自己盛開』可能就是問題的源頭所在。」
A「意思是我有想要炫耀自己的想法嗎?」
D「其實可能不是因為妳能力太好遭人嫉妒,而是妳的這個慾望加上妳本身可能有官腔的氣
質,才會讓人產生『妳那麼厲害,那都妳來做啊』的想法。這個想法其實不是出自於嫉妒
,通常是覺得愛現、自以為才會出現的。」
A「想看好戲的心態」
D「嗯嗯,沒錯,有可能不是真的認為妳能力有多好」
A「那我應該如何調整呢?」
D「『想要讓別人知道我有能力』就是癥結點,加上溝通方式太喜歡安全,妳會想要用盡辦
法,用漂亮的言詞修飾自己,但這同時也會讓人覺得假仙、不貼近,所以才會有『官腔』
的結果跟說法。」
D「可能妳謙虛,都會讓人感覺妳是在『展示』自己很謙虛『你看我很謙虛喔!』。妳需要
多加一點『性情中人』的特質。」
A「什麼是性情中人的特質?」
D「不要事事都追求完美,從小地方來看,妳打字的時候可能並不是每個問句都需要加上
「呢?」但你可能就會強迫自己一定要把問句問好。我只是拿你社團的發言做舉例,你很
希望自己事事都盡善盡美、也有希望別人覺得妳很完美的慾望。但人喜歡的是有缺點的人
。」
A「可是當我自嘲或是罵髒話的時候,他們反而說我假掰」
A「例如有一次我參加親戚聚會,長輩問說今天聚會感想如何,我說像這樣大家有空一起聚
一聚感覺很好,旁邊我表姐秒回『官腔』。我是因為大家格十幾年沒見,才真的覺得有空
一起聚一聚很好,當下其實覺得很受傷。」
D「妳可能太習慣用修飾的講話方式,導致連真心話都變得很官腔(或是不管說什麼都因為
之前的印象讓別人覺得妳就是想要表現)妳太不放鬆,想要追求完美的慾望其實很強烈。
比如說展現缺點、罵髒話,如果妳很有『意識』的在做這些事,很有『意識』在做自己、
罵髒話、展現缺點,其實某種層面就會呈現出一種『刻意』感。會刻意的原因就是這個展
現跟妳內心想要完美的慾望有衝突,但想要完美的慾望更強,所以最後就會讓人覺得妳是
在『利用展現缺點、罵髒話來刻意製造某種形象』。一樣是假掰」
A「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現在好像變成在做自己的時候,反而被覺得假掰XD」
D「那就是表現方式的問題了,用官腔的語調展現自己的真心。但重點還是你要先意識到你
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而不是一直覺得『我沒有這樣想』,就像是明明看起來像流氓的
人說自己明明沒有很兇、也沒有想要傷害別人,為什麼大家要說我很兇?而不是讓自己多
笑、或是有意識地不要擺臭臉、講話輕柔,如果只是說「我沒有兇啊」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喔。但其實相由心生,真正去探索,看起來兇的人希望別人主動接近自己,但事實上更深
一層是害怕被傷害,換句話說就是把別人預設成壞人,所以外顯上會讓別人覺得有敵意。
」
D「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沒有意外,只是你有沒有去正視原因而已。而在與人互動的結果上面
就是最真實的呈現,也許比妳腦中的『想法』更真實,因為結果反映的是潛意識,你沒探
索的話是不可能注意到的。」
A「所以我面對那幾位同學的反應,是一種原則而不是例外?」
D「所以我一開始才要問他們是不是同一個團體的,如果是同一個團體,可以說是一種團體
中互相影響的效應,有可能不具客觀的參考價值。但不同團體、互相不認識,卻都有同樣
的反應跟感覺,但很明顯是一種原則而不是例外了。」
D「而且很可能不只5個人這樣覺得,而是很多人都這樣覺得,只是反應沒有那5個人激烈罷
了」
A「我也是這樣想,所以上來發問。除了根本在心態上的調整之外,談吐互動上,要如何調
整呢?」
D「你要先知道自己『為什麼』給別人這種感覺、客觀認識自己,就是用別人的眼睛看自己
,你就會知道要怎麼調整了。」
A「因為一直以來是想要塑造乖寶寶形象。」(水,問到最後終於讓提問者自己講出問題關
鍵,太幸運了)
D「這就是問題了!想要塑造形象就是問題,不要想要塑造形象。」
A「也不要怕得罪人嗎?」
D「比較中性的觀點,應該是知道怎樣會得罪人、怎樣不會,然後你有能力選擇要做哪一種
選擇,這是比較高的境界。一直怕或不怕都不是最自己最有利的。而是根據情況判斷,並
且知道而且可以承擔後果。」(有時候不要把激怒對方措辭成得罪,其實在策略上有一定
的效果)
A「我想提一下一個經驗。有一次我那位國中女同學覺得小考成績不滿意,我對他說『沒關
係啦 反正又不只有這一次考試』當時心裡想說考試還很多不用糾結這一次,但沒想到她解
讀成是『我覺得她考不好又不是只有這一次』,而且事後想解釋他都不讓我解釋,搞到最
後我先哭出來。」
D「首先,如果妳成績比她好,就完全不應該站在安慰對方的角色上,安慰對方是老師的角
色不是妳。再者,對方會解讀錯誤,可能跟妳表達的語氣有關(一樣是出於想要表現的深
層慾望可能影響了自己的表現型態,但自己沒有意識到)最後對方會這樣就不讓解釋,如
果對方是正常人,通常是這件事情是引爆點,已經累積到臨界值了,她可能已經忍很久了
,這次才爆發。不太會有人一次就不讓解釋。」
A「所以成績如果比他好應該保持沈默比較好是嗎?」
D「更聰明的回應其實應該要完全避免考試的事,讓對方轉移注意力比較好」
A「好,我以後要多注意」
D「最重要的還是要客觀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形象跟定位,什麼話能講、什麼話不能講,
如果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一直注意在自己想要塑造什麼形象,又對自己沒有客觀認
知,就很容易在人際上遇到挫折。因為對自己沒有認識,又太把注意力放自己,也就會忽
略環境跟他人,導致很多事情其實你都搞不清楚狀況,因為你都只有看到自己而已。這種
只看到自己的狀況又很容易活在幻象之中,以為自己是某種人,但其實別人根本不這麼感
覺,還是要跟現實互動對象的反應作參照才會客觀。」
A「確實,『我自己以為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相距甚遠,需要多觀察別人的反應,謝
謝DANA,我有新的努力方向了。」
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也有問題,其實在解決問題之前,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假
設跟你關係有問題的人是「正常人」,當妳可以用一般性的邏輯去思考對方的反應的時候
,其實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許多。(但當然也有可能遇到不正常的人跟你關係有問題,但就
像是前面所說的,同樣的問題跟關係結果,發生在不同團體的不同人身上而且他們彼此不
認識,就可以做此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