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話還是反話,你聽得出嗎?《我討厭媽媽》酒井駒子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3/10/blog-post.html
在旁默默觀察著小威的成長。
3歲的小威:「媽媽,我不是故意把水打翻的,你不要生氣!」
4歲的小威:「如果我把水打翻了,你會不會很生氣?」
3歲的小威:「我最喜歡媽媽!」
4歲的小威:「媽媽,如果我最喜歡妳,你高不高興?」
媽媽隱約感覺到小威的表達方式已不同於以往,說起話來,從直球對決的快速球風格轉變
成帶有試探意味的變化球路線;若用中文的修辭學來譬喻,除了平鋪直敘說明外,還比過
往多了些詰(反)問意味的特定技巧。
星期天早晨,小兔子一大早就不停地數落著媽媽有多「討厭」。
1.早上老是賴床,讓我肚子餓(媽媽OS:今天是周末耶,終於不用趕著上班上學了,我才
多睡半小時過分嗎?)。
2.自己一直看連續劇,卻不讓我看漫畫(媽媽OS:我也是人,也會有想做的事!如果整天
看漫畫,你的眼睛會受不了!)。
3.媽媽動不動就發脾氣(媽媽OS:是你把浴室玩得整個濕漉漉又冒泡,弄得一團亂好嗎?
)
4.媽媽一直催我快一點,自己卻跟鄰居聊天慢吞吞的(媽媽OS:跟鄰居說幾句話有什麼不
對呢?)。
5.媽媽太慢來幼兒園接我。(媽媽OS:我一下班就趕去接,哪裡晚了?)
6.媽媽忘記洗衣服!我今天的襪子,昨天已經穿過了!(媽媽OS:家事那麼多,偶爾忘記
一項很正常吧!)
7.媽媽還說即使我長大了,也不跟我結婚。可是,我只想跟媽媽結婚啊。(媽媽OS:這個
要怎麼跟你解釋呢??)
小兔子:「所以我討厭媽媽,像這種媽媽還是不要好了。我要一個人離開,離得遠遠的(
拉開房門,離開)。」
書中一幕幕地記錄著「說反話或口是心非」的場景,讓讀者心裡浮現著共鳴與好奇;共鳴
出自「沒錯!自己也曾做出這種的表現,或是,對!對!對!XXX很愛用這樣方式講話」
;好奇的是人為什麼會使用反話呢?或是幼小的孩子怎麼就自然而然擁有試探父母的高深
技巧?如果這是物種本能,代表這是人際互動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如果這是後天習得,代
表這種說話方式有其價值,因而能被世代傳遞沿用。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提出孩子之所以說反話或故意說要去做壞事,通常是因為潛意識
誤以為說這樣的話或做這樣的事,會得到大人的關注或是在權力鬥爭時會讓心理產生舒適
感。這兩種行為的心理原因,主要是沿自孩子內心的「歸屬感(孩子是否覺得被關愛、被
在乎)」與「價值感(孩子是否覺得自己棒、是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削弱,心裡面
覺得不舒服所致。這種拐彎抹角或是口不對心的表達場景也常見於成人,在心理學領域稱
之為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屬於人性本能中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為了防衛他人與怕受傷害而故意顯得不在乎來掩飾自己的情感與錯誤。反
向作用讓人有意識地作出的言行舉止與無意識的取向呈現完全相反,從而以相反的方向釋
放,且好惡兩種情緒皆可發生:例如有些人可能想壓抑對喜歡的人的愛而對他們冷嘲熱諷
,反之有些人可能想壓抑對他們討厭的人的厭惡而對他們格外友善。
小兔子(開門進房)。
媽媽:「咦,怎麼了?你忘記帶什麼東西嗎?」
小兔子:「嗯,我回來拿球。媽媽……………..又能看到我,你開不開心?」
媽媽:「當然開心啊!(小兔子撲向媽咪擁抱)」
一朝成為父母時,能否具備明知提出相左意見會破壞和諧,不討好的教養勇氣?尤其現代
父母角色已從傳統中的權威角色轉型,甚至有時成為孩子的朋友時,能否勇於破壞(家庭)
皇城內的和諧,成為不受歡迎的烏鴉嘴或黑臉角色呢?《被討厭的勇氣》指出人的所有的
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被他人(即便是最在意的家人與朋友)
認同」的需求,學習與他人的課題分離,並找到自己的中心,認真地活在當下。書中闡述
的觀念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自己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
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都願意扛住他人的不認同意見負重前進。對父母來說,「被
孩子討厭」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想讓孩子變成只能聽好聽的順耳話,容不
下持不同意見的人。也許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九陽真經》的一段「他強由他強,
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是一種在強大外力與情緒介入時,值得借鏡的
心態境界。這時,當我們接受甚至放下被人被討厭時的恐懼時,也到達某種人生的豁達。
書末頁:「曬衣繩上正晾掛著小兔子的衣服們」。(媽媽:你說的話我都有聽進去唷,衣
服這不是洗了嗎!)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提出親子之間的「連結」的極度必要!除非孩子覺得與我們有連結
,不然我們無法對他們造成影響力。在拋棄處罰工具的情境下,連結就是孩子「想要表現
良好」的唯一動機。要讓連結能夠發生,需要爸媽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自身穩定的狀態
下,才能耐心平和地對待孩子,行有餘力地幫助孩子離開他的困境。孩子們在看似最不值
得被愛時,其實最需要愛;孩子的行為像個孩子,因為他就是個孩子。父母管理好自己的
情緒觸發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對孩子的愛就是整理個人內在的最強大動機。願我們在一
趟趟的情緒風暴與生活試驗下,彼此都能不忘初衷地鼓勵自己及擁抱孩子,不忘維繫與修
復親子間的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