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wnss (dawnss)
2024-06-01 13:54:13「什麼」是你想要留給孩子的?《我如何認識世界》優利.修爾維滋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4/05/blog-post.html
小威的點心盒就像是個神奇聚寶盆,不曾空虛過,即便家中從不曾替他採購零食。這些禮
物來自親友、鄰裡與校園的餽贈及獎勵,讓庫存量總是得以維持在不虞匱乏狀態,有時甚
至多到得以挑揀分送程度。這些富裕也同樣漫延到其他方面(玩具、衣服、日常用品,甚
至是資訊、娛樂)也是類似情形;對事物的思考方向鮮少稀缺渴望,大半狀態都是處於如
何安置整頓。豐沛地、甚至過量的擁有物資,已是當下世代孩子成長階段的並不罕見的狀
態。
《我如何認識世界》是73歲作者圖文併用地述說當年他在4歲小男孩時,因為國家(波蘭
)爆發戰爭,頓時失去安身立命的環境,一家三口不得不倉皇逃難到其他國家(蘇聯的哈
薩克)的自傳性(第一人稱)故事。
戰爭破壞了我們的家園,房子塌了毀了,化成一片塵土。我們失去所有的一切,逃難時什
麼也沒有帶。
我們往東走了很遠的路,一直走到另一個國家。那裡夏天很熱,冬天很冷。
那個城市裡的房子,是用泥土、稻草和駱駝糞蓋起來的,到處是布滿灰塵的階梯,被太陽
曬得熱烘烘的。
我們還和一對陌生夫妻共住在一個小房間的泥土地上。
我沒有玩具、沒有書本,最糟的是,沒有足夠的食物。
世代不同的成長背景,最先擦撞出火花場景是吃飯席間。起初提醒小威浪費食物是不好
習慣,希望培養愛物惜物心態,小威如往常一般想詢問理由,此時媽媽回應方式竟只能從
「大腦中理性方式」來分析。因為他尚未親身體驗貧困窘迫的物資稀缺洗禮,無法靠自身
感知發展出愛惜行為。而僅靠認知習得的成效顯然不彰,過量擁有而衍生的喜新厭舊、挑
三揀四、漫不經心等事件,也在生活中屢屢顯現。讓孩子成長於不虞匱乏環境,即表示「
對孩子好」嗎?
有一天,爸爸到市場買麵包,一直到傍晚都沒有看到他的蹤影。媽媽和我都很擔心,也很
餓。天快黑了,他才回到家,而手臂下夾著長長的一卷紙。
爸爸得意地說:「我買了一幅地圖。」
媽媽問:「麵包呢?」
爸爸又說了一遍:「我買了一幅地圖。」
媽媽和我都不說話。
爸爸帶著歉意解釋道:「反正我的錢只夠買一小塊麵包,也填不飽我們的肚子。」
媽媽的語氣充滿憤怒與哀怨:「今天沒有晚餐了,有地圖就夠了。」
我好生氣!我想我永遠不會原諒爸爸了。
我餓著肚子上床,而和我們同住的那對夫妻正在吃著他們僅有的一點食物。
那個丈夫是作家。他寫作的時候很安靜,可是,天啊!他吃東西的時候怎麼那麼大聲!他
咬一小塊麵包在嘴裡嚼啊嚼,嚼得津津有味,好像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我好嫉妒他有麵包,多麼希望吃麵包的人是我。我用毯子矇住頭,不想聽到他舔嘴唇時發
出心滿意足的嘖嘖聲。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提出公司及個人的「能力」主要取決於「資源、流程及優先
順序」等三個因素,而能力值是不斷變動且長久累積的,教養方面也可借鏡此概念。
1. 資源是「孩子能利用的東西」:包括金錢和物質上的資源,有些是父母給他
的,有些則是他自己獲得的。還有他的時間、精力、知識、才能、人際關係,以及他從過
去學到的一切。
2. 流程是「孩子怎麼做」:就是孩子運用資源創造出來的東西。包括他的思考
、提問、如何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等。
3. 優先順序是「孩子這麼做的理由」: 成人必須用行動(家庭文化、身教)來
展現希望孩子學到什麼樣的價值觀,藉以建立人生的優先順序。
若父母放任關愛天性,將子女安置在無微不至與提供大量物質羽翼下成長的情境,試想若
代入作者提出的能力三因素理論時,那孩子的未來將會是如何?在第一個資源層面,的確
能取得先發的入場門票,但這是最容易被超越(像是外包的才藝課、外語能力、補習班)
。第二個的流程層面則是困難許多。孩子擁有再多資源都無法長出自信,因為信心是來自
於克服困難的事情,孩子的問題需要自己學著動手解決。父母的角色是為孩子創造學習的
機會,並幫助孩子建立流程的能力與自信。往往在一開始就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現一
些簡單的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以幫他們建立流程的能力和自信。而第三個優先順序層
面則是在孩子成長時,父母基於家庭文化的建立,培養他們心中設定優先順序的能力。長
大後,他們才知道如何評估各種選擇,做出最好的決定。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讓
孩子學習做困難的事。如此孩子將來才能面對人生的挑戰。
隔天,爸爸把這幅大到能蓋住一整面牆的地圖掛起來,死氣沉沉的房間突然有了繽紛的色
彩,我漸漸覺得地圖非常有趣。
我常盯著它看好幾個小時,研究每一處細節。只要一有機會拿到小紙片,就在紙上畫地圖
。地圖上有許多聽起來奇怪的地名,那些帶著異國風味的發音使我著迷。我把它們編成一
段韻文,不斷重複唸著這段韻文,它彷彿神奇的咒語,把從來沒有離開過房間的我傳送到
遙遠的地方。
我降落在炎熱的沙漠上。
我在海邊奔跑,感覺沙子在我的腳趾間流動。
我爬上積雪高山,冰涼的風舔著我的臉頰。
我看到奇特的寺廟,有許多石刻雕像在牆壁上跳舞,還有五顏六色的鳥兒在屋頂上唱歌。
我經過各種果樹林,盡情享用芒果和木瓜。
我喝新鮮乾淨的清水,在棕櫚樹蔭下休息。
我來到高樓林立的城市,數著千萬億萬個窗戶,數到睡著了還數不完。
《活出意義來》作者是位猶太裔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同時也是二戰時期經歷過納粹集中營
的倖存者,這本書中他亦採用與《我如何認識世界》作者同樣的(身為難民)第一人稱視
角,記錄那些集中營倖存下來的真實經歷和思想。在被拘禁於集中營時期,一個人所屬的
身外之物、尊嚴及身體自由皆被剝奪殆盡,環境中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在生命朝不保
夕的境遇下,作者體悟到生命中最原點的意義:即便外在世界萬般惡劣不堪與身不由己,
人類仍然有一個「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切」的自由,稱之為「人類終極的自
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
書中多次引述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話:「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
何煎熬。」(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強調即使在最
不人道的條件下,人仍然有能力找尋生命的意義。而這種對生命採用主動參與態度在多本
探討人類獨有心靈自由被高度認同與推崇,諸如《與成功有約》作者將之精煉成「在刺激
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隙,我們有權選擇如何回應,而我們的回應則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觀點。書中提出若要成為高效能人士須具有的的七個習慣,而首要師法「選擇如何回應
生命意義的自由」觀點的「主動積極」習慣,個人就能將問題決策權由從外界決定論轉換
成個人主動論,不再隨意受環境擺佈。《清醒的企業》書中提倡將自己由受害者立場(具
有免責與心理安全的好處)轉換成參與者角色(擁有不受限的自由與回應能力)的「無條
件的負責」等概念。而斯多葛主義(Stoicism)亦有強調即便身處困境時,人類依然能將
「心態」主動掌控於己,而非放任外在環境恣意殘害形塑等概念。
我在(這些想像的)遠方度過美妙的時光,遠離了飢餓與貧困。
我原諒爸爸了。我終於明白,他是對的。
父母角色最無可取代的功能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F.Froebel)所說:「教育無他,
唯愛與榜樣而已。」(Education is nothing but a concern for love and role
model.)。若父母想為孩子謀求更長遠的幸福感與生存能力,在精力組態部分並非著眼於
物質提供,而要投入在更有效槓效益的促進孩子在流程及優先順序面向,像是投入孩子解
決問題能力與形塑價值觀的精神層面,然後堅持不懈的以身示範,營造出能浸染其中的家
庭文化。小威缺少對匱乏的感受力在媽媽心底敲響了一記警鐘,提醒著是否讓環境過於簡
化安逸而剝奪對生活的多元體驗。也許已到了帶孩子走出現狀,嘗試參與不同情境的時刻
了,見識世界上存有多種人生樣態與可能性。《原子習慣》書中提倡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
式就是改變身份認同,並巧妙地用「投票」比喻這段歷程:「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
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隨著票數的累積,新身份的證據也聚沙成塔。」每次
的一張選票都像是新身份的一個小勝利,透過每次的小勝利,漸漸地你會相信自己就是那
個人。所以我們不必背負著絕不能犯錯的恐懼在行事,只要不斷累積每次的小勝利,不放
棄的讓《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及《致富心態》等在財經領域不斷傳誦的宇宙最強力量之一
的複利效應(Compound Effect)發揮其強大作用,親子之間亦能走向情感深厚、內心富
足,且彼此滋養與祝福的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