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bt9988 (GBT)》之銘言:
: 一張卡 四個權益 還一天只能切換一次
: 先不說麻不麻煩
: 如果我今天要搭uber 去餐廳吃飯 中途滑滑手機買電商 到超商買小東西
: 直接橫跨四大權益 因為是同一天又不能一卡刷到底
: 這樣不就是把其他三種客群直接送給其他銀行嗎?
: 而且現階段 部分的人應該也有各自權益通路愛用卡 3%也沒多啊
: 限時加碼優惠也不是長久 不知道會不會比英雄卡凋零還快
: 目前就是icash加值優惠看起來還能打
: 雖然我早已經入手cube 也只改過一次權益
: 但還是覺得廣告打這麼大 一定還是有不知道要切換的人
: 畢竟身邊還是有只收紙本帳單 連網銀都沒在用的人
: 如果可以改成刷卡時權益有切換對 而不限切換次數會比較好吧~
從你的角度來看,很普
可是從銀行消金經營的角度來看,很厲害
1. 首先,配合App切權益+對時間入帳計算這件事情很多銀行的後台就做不到
不要把後台系統想得很神,你看很多銀行連App/網銀介面都超級陽春就知道
銀行大部分的資訊預算都是放在維護跟資安方面,安全第一創新其次
至少國泰在Fintech這邊是做得比較前頭的
(雖然國泰最近ATM+網銀才出過包...)
2. 那Fintech有什麼好處呢?收集數據嗎?
其實不然。收集信用卡消費大數據這件事情MCC code已經可以抓了。
重點是他不用「頻繁汰舊出新」,耗費龐大的啟動成本
眾所周知,台灣卡界有個很詭異的生態
1) 推新卡,權益寫得很厲害,一堆人拱無腦神卡
2) 被精明刷手擼爆,撐不下去每半年就修一次權益,
有回饋的就偷寫回饋上限:比如回饋20%上限200??
有機場禮遇服務的就限制每天預約人數看得到約不到
有兌換里程的就偷把表改爛
有折抵消費的就限制一個月只能折抵多少
在版上被噓到XX
(對,我就是在說你台新XX昌無限卡跟玉山onXX卡,這兩張我都辦過...)
啊沒辦法,銀行行銷預算就這樣,金管會卡奴條款—循環利率就定死在那邊
一堆刷手都來擼,乖乖繳費從不循環,要charge年費直接跑走
權益給得不夠高被罵翻,啊銀行都已經把收單手續費全部回饋給你了你還要他掏什麼?
(美國信用卡就是循環利率特高,但還是一堆美國人樂呵呵揹卡債
所以銀行權益拿得出手,很敢給,光開卡禮很多卡就能賺回1.5倍以上年費
如果搭配玩點數里程甚至回饋率可以到10%無上限)
3) 怕舊卡被剪光光留不住客,直接放爛,改推新卡,然後重複1.2.3.循環
這真的是台灣很特別的生態
那我們台灣卡民一直剪卡辦卡煩不煩?當然煩
網路上有一些部落客天天推卡,整理權益,他們每人手上都十幾二十張卡
每月一堆帳單過來,各種卡還整理成簿子,
我非常感謝他們在網路上的分享資訊跟貢獻,
但事實就是,一般人做不到。
不然怎麼大家都在追求「無腦」「無上限」神卡?
銀行消金累了,消費者也累了。
這就是我覺得為什麼「切權益」這件事情是個很厲害的策略
1) 可以不用重複以上循環,銀行隨時透過調整App權益組合的方式讓這張卡更新
甚至他覺得某種組合虧得太多,可以之後刻意拆開
比如萬一統計下來百貨跟餐飲都在同一天消費,
銀行回饋給出去最多,那之後就百貨一類餐飲一類
你的錯覺會覺得反正權益還是在,
但事實上同一天消費只能選一個類別時他就少給一單回饋
這招比直接降回饋或者設定回饋上限厲害多了,消費者感受問題
而當他今天預算夠想要繼續擴張時,就可以把最受歡迎的合併起來
像他最近新增的第四個分類一樣
2) 幫消費者省事,他就更懶得跑其他家,跟定你了
也是幫你銀行自己省事,重跑一次推新卡流程要有很多作業跟行銷成本的
3) 跟App結合,之後App裡面有其他金融產品都很好推
年輕一代的很討厭跑臨櫃帶印章抽號碼牌填表
直接全部網路完成最方便
先用CUBE把你們全部吸進來,到時候就順著用整個金控的服務
(信用卡也是許多人接觸一間新銀行的第一個商品)
所以你看他們真的到處買業配,各種KOL推廣,把一堆舊卡砍掉換成這張
應該這條路是一路走到底了
雖然對老人一類不慣用數位科技的好像很不友善,但國泰很明顯有抓有放
放的就是Costco、不慣用數位的人,抓的就是青壯世代年輕人
整體來說,我覺得他並不在意少數真的想要完全無腦的人
他在乎的是整個金控業務能不能被這張卡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