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電影的《餘生》

作者: cielphilia (Nobuta)   2014-07-11 14:41:50
原文:http://www.peoplenews.tw/news/7bfb2be3-2ac1-48ef-8928-e1ed0f519f6f
作者:曾芷筠
拍完上下兩集史詩劇情長片《賽德克‧巴萊》後,黃志明與魏德聖又製作了紀錄片
《餘生─賽德克‧巴萊》,這回由資深紀錄片導演湯湘竹執導,《金城小子》導演姚宏易
任攝影。如此,這趟霧社事件的追尋之旅,才算有了完整的果。
長達兩小時半的影片,悲傷鋪天蓋地而來。湯湘竹說,「對餘生而言,活著,比死去還需
要勇氣。」莫那魯道遠不是漢人認知中的抗日英雄,而是面對壓迫與生存的危機,明知反
抗會需要付出滅族滅部落的代價,卻還是忍無可忍,向自詡文明現代的日本人展現傳統的
驕傲,選擇在運動會時出草。事後,幾個月的山林戰爭,日本人利用部落間的矛盾仇恨,
教唆道澤與德魯固攻打賽德克及其他聯合發動霧社事件的部落,給予他們槍支彈藥。老弱
婦孺被集中到收容所再次屠殺,隨後在1931年強制遷移到川中島清流部落,餘下的兩百多
人終生受到管束監視。遷移過程中,幾百人在沿著馬赫坡溪的岩窟中上吊,而莫那魯道卻
說:婦女必須全部自殺,因為沒有食物,只有女人死了,前線的勇士才能安心作戰。
究竟要懷著如何巨大的悲痛才能說出這些話?這群勇士不留後路,明知前方死路一條,仍
堅持衝破。
往後數十年,遺族們不談論霧社事件,只叫後代人好好唸書,因此清流部落出身的小孩,
許多擔任教師或警察,成為教育程度最高的原住民部落。直到他們開始追尋自己的身世與
歷史,那些被不同當政者、離散漂泊歷史壓到最裡面的傷口,才慢慢照進陽光。八十年後
,巴萬納威父子沿著棧道,抵達賽德克族的發源地,巨石上升起大樹,高聳入雲,寧靜神
秘而滿懷憂傷。
影片分別從賽德克遺族、日本人後代、漢人學者、原住民正名運動推動者切入,緩慢拼
湊。當那些記憶中親人的面孔話語、自己的糾結掙扎隨著眼淚流淌而出,我們知道,清流
部落被虧欠的實在太多、太沈重。特別是當莫那魯道的遺骸自台灣大學被移往霧社以整套
漢人禮俗下葬,立起英勇抗日紀念碑,而全然不顧家族希望他回到清流部落的願望。歷史
何其諷刺,展現了掌權者扭曲事實為自己服務的卑劣;影片以極其緩慢的鏡頭、無處不在
的幽微笛聲,山中雲霧繚繞,控訴不言自明,然帶著沈潛過包容。
2008年《海角七號》創下全台票房五億的記錄後,全世界都對台灣電影發展引頸期盼。
2011年《賽德克‧巴萊》備受讚譽卻並未再攀高峰,之後是更多的小清新口味、意在中國
大陸市場的合拍片,或者回到南部鄉下傳統民俗的廉價商業元素,仿若高潮之後的餘燼。
台灣需要怎樣的電影?這部悠遠綿長的紀錄片層層撥開歷史傷痛的雲霧,重新尋回古老
起源,以前所未見的角度重述人民記憶,嫁接錯亂,指引一條通往「真正的人」的道路。
《餘生─賽德克‧巴萊》將在台北電影節放映,請參考影展官網www.taipeiff.org.tw
或臉書粉絲頁www.facebook.com/TaipeiFilmFestiva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