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醫生!最萌狗醫生以「陪伴的力量」療癒孩童及長者身心
記者鄭惠文 / 報導 台灣狗醫生協會/圖片提供 / 攝影 | 2020-07-12 11:50:00
facebok
創立近20年的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簡稱為台灣狗醫生協會),至今培育出500
~600隻的狗醫生;而進入特教學校、醫院、安養中心等機構的這群「四腿醫生」,藉由
與小朋友、病人、老人家互動,達到「動物輔助治療」效果,並陪伴著他們在復健的路上
溫暖前行。
創立於2001年台灣狗醫生協會,至今培育出500~600隻的狗醫生,而牠們透過陪伴及互動
,療癒了無數孩童及長者的身心。(圖片提供/台灣狗醫生協會)
在台灣,有群醫生雖然不會說話,但透過自身的陪伴及互動,療癒了無數孩童與老人,牠
們便是有著萌萌外表的──「狗醫生」。問起台灣狗醫生協會的創辦契機,理事長張泮崇
說:「當時創辦人陳秀宜在國外醫院當志工,剛好看到有狗狗進入醫院,後來得知牠是狗
醫生,於是連絡上亞洲動物基金會,將狗醫生制度引進台灣,並在2001年成立了台灣狗醫
生協會(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不單如此,陳秀宜有感於流浪狗問題嚴重,
也盼望將浪浪培育為狗醫生,為牠們覓得另一條出路,並創造人狗間的和諧關係。
狗醫生的「診治」內容則分為「陪伴活動」及「復健治療」,台灣狗醫生協會動物行為訓
練師鄧惠津解釋,目前邀請狗醫生出勤的機構多為校園、醫療場所、養護中心等,服務對
象因為狗狗的陪伴,增加他們被探望、得到關懷的機會;有些老人家本來臥病在床,但因
為有狗醫生相伴,到後來會期待牠們到來,心情變得更為愉悅,進而達到介入治療的效果
。
因為有狗醫生的陪伴,讓本有些害羞的小孩或是久病的老人,見到牠們後,便會不自覺露
出笑容。(圖片提供/台灣狗醫生協會)
至於復健治療則會視不同機構而定,像是特殊學校老師會設計教案,讓口語發展遲緩的孩
子,透過叫出狗醫生的名字,或是說出完整的句子,才能摸摸狗醫生,藉此提升小朋友的
學習意願;而一般養護中心、護理家的社工師與職能治療師,也會將相關內容搭配在療程
裡,藉由長者對於狗醫生的喜愛,陪伴他們一起做復健活動,如丟球、梳毛、撫摸狗、牽
狗狗散步等。鄧惠津強調,雖執行服務的是狗醫生,但一旁的飼主擔任著「助手」角色,
需要隨時注意狗狗狀況、引導狗狗與服務對象互動,因此飼主也是服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一員。
而想成為狗醫生並不簡單,協會會先進行狗狗的健康評估(領有寵物登記證及健檢、預防
注射等),再來飼主及狗兒得參與基礎、中級、高級訓練課程,通過考試認證後,一同完
成受訓及實習,最後取得授證便能加入服務行列;特別的是,狗醫生每年須定期認證、評
估確認能力及狀況。張泮崇補充,由於狗醫生的個性要溫和親人,較有攻擊性的獒犬、鬥
牛犬、比特犬等,就無法當狗醫生,協會也會依照不同體型、品種、特性的狗兒,做不同
活動安排。此外,相較於其他工作犬有服務年限,但由於狗醫生只有出勤的那幾個小時在
工作,其餘時間是家犬,牠們並無一定的退休年齡,只要通過每年檢定及健檢,不少狗醫
生即便老了,依然樂於服務。
想成為狗醫生不容易,除了基本的健康檢查之外,還得通過一層層的訓練課程,以及考證
後的受訓及實習等。(圖片提供/台灣狗醫生協會)
近20年來,狗醫生不僅走入校園、醫院等機構,更多的是,走進每一位需要被陪伴、被關
愛的孩童及長者心中。鄧惠津說,有些特教班的孩子,一開始看到狗醫生時,害怕到無法
進教室,但最後是可以接受並主動去跟狗醫生互動;也有位癌末的大姊曾被醫生宣告只剩
8個月能活,但在狗醫生7年多來的作伴下,帶給她活下去的希望及勇氣。而雖然這群「四
腿醫生」不會說話,但牠們早已透過療癒身心的陪伴,將最長情的告白,送進每個人的心
裡。
狗醫生走入校園、安養中心等機構,療癒了兒童及長者的身心,更走進了無數人的心中。
(圖片提供/台灣狗醫生協會)
狗醫生上什麼課?
鄧惠津說明,狗醫生的訓練課程分為基礎、中級、高級3階段,每個階段的課程為6週。她
說,不一定想當狗醫生才能來上課,只要飼主對於狗狗行為問題不是很了解,希望可以和
狗狗一起和諧生活,都鼓勵飼主帶狗狗來上課。
基礎班:從一般最基本的指令開始,如坐下、趴下等,希望主人學習用獎勵的方式,培養
與狗狗很好的信任關係。
中級班:除原有基礎班的指令再做延伸之外,還會加入一些如「OFF」的訓練,比如狗狗
看到食物想去吃,飼主下了一個OFF的指令,狗兒就不能吃、不能動;或是狗咬了食物後
,主人下了「吐」的指令,牠就要把飼主吐給飼主、不能護食;以及「等」的進階訓練,
像是狗狗到多遠的距離,還能繼續等。
高級班:將基礎班及中級班的內容做混合運用,會開始加入一些干擾,例如飼主下坐下或
趴下指令時,訓練師會在旁邊發出很大的聲音,看狗狗能否完成,同時也會看主人如何反
應。
更多狗醫生資訊及如何邀請狗醫生辦法,可上官網或臉書查詢
https://partners.ltn.com.tw/article/9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