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書版有人討論,就忍不住去回。
想想還是回來在這裡寫一下好了。
上面有一篇標題是服貿衝擊,內文是作者在中國出版賺了很多錢的故事,
看起來真的很美好,但是這件事並不準備發生。
正如政府所說,這次的開放並未開放出版業。
所以先不要急著以為簽了服貿就準備要賺錢,
賺錢不關我們的事。
但這次既然沒有開放出版業,那為什麼郝明義、博客來創始人、讀冊生活老闆
會用文章、公聽會、聲明稿發表害怕服貿對出版的衝擊呢?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一下相關資料。
這次服貿條文開放的內容為:印刷、發行、圖書零售通路。
我看過正反兩面的論述,反對的就是上述幾位,
贊同的有詹宏志、老貓等。
就我的看法,我還是傾向反對。
說我想太多也好,我還是覺得這是一種危險而不對等的開放。
在中國,印刷是包含實質審查程序,
也就是說,你是台灣廠商過去,是不是印東西就隨心所欲?
不是,你要印的東西要經過審查,拿到許可證才能印。
在台灣則否,
且書籍的出版從上游到下游,正是發行、印刷、通路。
在開放中資後,書本出版幾乎等於掌握在中資手中。
若中國只是跟歐美日本一樣,只是個普通經濟體與經濟體的交流,
我絕對不會擔心這件事情,我甚至很歡迎品質更好的印刷或通路來台。
但中國對台灣,從它簽了ECFA還增加飛彈就可知,
意圖沒那麼單純啊。
既然如此,真正的疑慮是什麼?
疑慮就是言論出版失去完全的自由。
假設台灣的發行、印刷、通路很不爭氣,以國家資本的龐大吃掉了台灣的小規模經濟,
有意識的操縱台灣的文化出版,他可以成功嗎?
如果你想出一本書,投稿到出版社過稿了,
但是發行商不發行,
或者發行商發行了,印刷廠拒絕印刷,或是要求修改敏感字眼,
又或者印刷廠印刷了,通路不讓你上架,會發生什麼事情?
原本很有骨氣的出版社會不會低頭?
開始對內做自我審查?
聽起來很危險,你可以說哪有這麼誇張?
中資難道就可以限制出版自由嗎?
可是各位看看中天、中時、TVBS,這幾家媒體都可查到中資的影子(英屬維京設公司)
他們的新聞是否有偏頗,是否有自我審查,這是一清二楚的事情。
未來會不會我們覺得習以為常的用字,有可能成為敏感需要避開的字眼?
我不想賭這一局。
我不知道服貿簽了以後,既得利益者會是誰,會賺多少錢,
但是看經濟部次長說十年會增加一萬兩千個就業機會。
而經濟部評估,十年服貿帶來的效益只等於統一一週的營收時,
我會認為不值得為了這些,
去冒著可能犧牲完全出版言論自由的風險。
當年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時,我們花了龐大的社會成本才達成,
今天我們要用什麼價碼賣出?
或許有人覺得,就算不爭氣被把持,我們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出版。
我們可以自費、可以靠獨立書店、可以用網路請國外印刷,
但是我們都學會走路了,為何還要回頭用爬的?
僅僅是為了少數人要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