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霧霾調查紀錄片-柴靜出品《穹頂之下》

作者: bm242997 (且行且珍惜)   2015-03-04 17:50:13
圖文網頁版http://goo.gl/spWDQJ
霧霾調查紀錄片
-柴靜出品《穹頂之下》
2015/02/28於網路上發佈:
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
這是什麼影片?柴靜是誰?
而他們有何企圖?
霧霾調查紀錄片大約一百分鐘,
主要針對空氣汙染當中的
細懸浮粒子PM25進行調查說明,
地區涵蓋大陸數個
主要城市與霾害地區,
提及燃煤、石化工業
以及民生方面使用能源的方式,
佐以上世紀40-50年代,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倫敦大煙霧,
歷史知名汙染範例借鏡對照,
進一步分析大陸經濟發展產生的狀況,
相關法規執行的疏漏,
最後企圖喚醒公民意識與
環境保護的具體作為,
正視能源使用之道。
總的來說,
這部紀錄片是有備而來的一場簡報,
它的威力讓與會人士因為立場的不同,
或有醒世反思,或有如臨大敵,
不管怎麼說,
筆者認為是一場有價值的簡報。
柴靜是誰?其實耳聰目明之人,
聽兩句談話
便不難察覺其具備媒體背景,
是記者出身,第一線報導過
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得名。
十年過眼,
這場一百分鐘的霧霾調查報告,
內容滿是科學統計數據,
但是陳述包裝不乏聳動口吻,
宛如一場3C新產品發表會,
只不過推廣的不是商品,而是喚醒。
柴靜透過影像與數據,目的明確:
喚醒對於能源使用的公民意識,
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但退一步來說,
筆者認為這部影片不是紀錄片,
也不像專題報導,
因為要說是紀錄片的話,
它的人為製作色彩濃厚,
自然紀實的成分有限;
要說專題報導的話,
它的企圖與手段也未盡客觀。
既然她的企圖明確,
影片類型也沒什麼好追究的。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
柴靜的調查報告是一顆成功的魔彈,
並未停留在檢討,
連帶告訴大眾可行的辦法,
這股力道對群眾是好事,
對於保守派或是既得利益者,
就未必是如此了。
筆者認為,
稍微清醒的既得利益者
知道什麼是創新改革,
但是節奏不能由外界來掌控,
有意思的是外界已經迫在眉睫,
不想等也等不了既得利益者
無法透明化的顧慮,
唯有喚醒群眾來形成力量,
導引決策人士的抉擇。
這是唯一的辦法嗎?
從掌權的角度來看,
環保政策也許可以透明,
政治是不可能透明的,
某些高度開化的老百姓也明白這一點,
只能說權力人士
請多加提升自身的權謀能力,
等到老百姓來「逼宮」的局面,
雖未大勢已去,也十分難看了。
公共議題在現今轉向凝聚公民的力量,
值得深思的是,我們都是公民,
適逢「還政於民」之時,
我們準備好了嗎?
萬一沒有準備好,
難免成為被煽動的鄉民,
被戴上這種帽子,也有失尊嚴。
多聽多看多花點時間關心,
尤其是那些不是為了報導而報導的
公眾議題,環保議題,
也許是一個出路。
對於這份調查報告的內容,
筆者某種程度上相信的,
畢竟已經滿天霧霾,
要在上面捏造恐慌,沒太大意思。
筆者也敬佩製作群
在這份報告所付出的心力。
坦白說,有些東西,只要有本事,
十年觀察與短時間急就章,
其實出來的效果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但是願意選擇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
無非是彰顯他們如此珍惜時光、
環境甚至設想到未來的孩子們,
你可以覺得他們太過執著,
可是不應該否定他們的努力。
環境保護的東西,就是麻煩二字,
筆者很喜歡拿天平來做比喻事情,
一端放環保,一端放著原有的生活習慣,
環保觀念要被重視,肯定生活變麻煩。
一端放環保觀念,一端放著生活品質條件,
可能有點環保意識的民眾,
心想先過日子,
生活條件好轉了再來談環保,
經濟穩定了之後再來看環保,
所以時間錯置的情況下,
環保仍是一種麻煩。
直到一端是環保,另一端是性命威脅,
那就不一樣了,命都沒了還談什麼,
肯定做環保,
人過日子大都是這些概念,
筆者不是衛道人士,
如果你的生活條件還過得去,
想想環境,想想孩子,
有機會觀賞類似的調查報告影片,
環保的東西還是該當一回事了。
圖文網頁版http://goo.gl/spWDQJ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