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國族認同還是要看一手資料吧,據我所讀,唐代人很少自稱 "唐人"
多半自稱華夏、諸夏、中國等等,
只要漢化到一定程度的區域都會統稱為 "華夏"
反之,漢化程度低的突厥還會被稱為 "狄夷"
<貞觀政要> 算是很接近一手資料了,就貼一段值得參考的
裡面從頭到尾都在談中國與四夷的文化衝突,但是通篇沒用 "唐人" 或 "唐國" 這個詞
*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B2%9E%E8%A7%80%E6%94%BF%E8%A6%81/%E5%8D%B709
◎論安邊第三十六
(摘錄中間一段)
自突厥頡利破後,諸部落首領來降者,皆拜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殆與朝士相半。惟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於道。
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於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
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於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
親昵,不可棄也。』自陛下君臨區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強,九州殷富,四夷自服。
今者招致突厥,雖入提封,臣愚稍覺勞費,未悟其有益也。然河西民庶,鎮禦藩夷,
州縣蕭條,戶口鮮少,加因隋亂,減耗尤多,突厥未平之前,尚不安業,匈奴微弱
以來,始就農畝,若即勞役,恐致防損,以臣愚惑,請停招慰。
且謂之荒服者,故臣而不納。是以周室愛民攘狄,竟延八百之齡;秦王輕戰事胡,
故四十載而絕滅。漢文養兵靜守,天下安豐;孝武揚威遠略,海內虛耗,雖悔輪臺,
追已不及。至於隋室,早得伊吾,兼統鄯善,且既得之後,勞費日甚,虛內致外,
竟損無益。遠尋秦、漢,近觀隋室,動靜安危,昭然備矣。伊吾雖已臣附,遠在藩磧,
民非夏人,地多沙鹵。其自豎立稱藩附庸者,請羈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懷德,
永為藩臣,蓋行虛惠而收實福矣。
近日突厥傾國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變其俗,乃置於內地,去京不遠,雖則寬仁
之義,亦非久安之計也。每見一人初降,賜物五匹,袍一領,酋長悉授大官,祿厚
位尊,理多糜費。以中國之租賦,供積惡之兇虜,其眾益多,非中國之利也。」
太宗不納。
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宮。突利可汗弟中郎將阿史那結社率陰結所部,並擁突利子
賀羅鶻夜犯御營,事敗,皆捕斬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處其部眾於中國,還其舊部
於河北,建牙於故定襄城,立李思摩為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謂侍臣曰
「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
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征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