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補充上篇推文並修正漢代的馬價,正確點的講法應為,隨著不同年代而有波動
從《史記》裡漢初的"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閒成群"的馬多,到漢武帝時"天下馬少,
平牡馬匹二十萬"
然而漢武帝晚年已不再像以前一樣,以征戰花光文景之治的積蓄,《漢書衛青傳》:
"(衛伉)自(衛)青圍單于後十四歲而卒,竟不復擊匈奴者,以漢馬少,又方南誅兩越,
東伐朝鮮,擊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繼位的漢昭、宣2帝休養生息,停止消耗使得馬的數量從谷底,開始止跌回升
《史記》更云漢景帝"益造苑馬以廣用,而宮室列觀輿馬益增修矣"
其對應《漢書》的部份,便是有所謂在邊郡的牧師苑
關鍵在漢成帝時,有臣子上言:
"敦煌、酒泉小郡及南道八國,給使者往來人馬驢橐駝食,皆苦之"(漢書西域傳)
這意味上述現象,在漢成帝之前的漢宣帝時,應該就存在了
既然邊郡養的馬用來長途運輸,耗費甚鉅,則不如就近使用,馬匹多了起來
馬的價格自然會跟著下降,這亦反映在漢簡出土地的邊郡馬價
個人目前查了一下《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等,無法肯定有提到馬價的簡文年代
在此僅能從其他民生物價的年代去類推,發現多為漢宣帝、漢元帝的時期
而馬一匹分佈在4000~9000錢之間,有興趣的可在網路上按關鍵字"漢簡""物價"等
即找得到,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漢武帝之後的馬價,已經相當便宜
分在河西六郡的牧師菀,到了《後漢書百官志》卻出現了"中興皆省"的字樣
養馬的地方減少了,便連帶影響到東漢的馬價
隨著東漢對外戰爭的增加,馬價又升了上去,例如安帝時有下列敘述:
"..莫如罷諸郡兵,各令出錢數千,二十人共市一馬,如此,可捨甲冑,馳輕兵,
以萬騎之眾,逐數千之虜"(後漢書西羌傳)
一直到東漢末年的桓帝,有首童謠唱道:"「..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
請為諸君鼓嚨胡」...吏買馬,君具車者,言調發重及有秩者也"(後漢書五行志)
連買馬都得出動吏而非僅為百姓的負擔了,可見馬價不會低到哪兒去
簡單講,西漢的馬政,需藉由減少戰爭來顯示成果,而東漢因制度改變與戰爭的頻仍
並無法維持舊時的低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