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ellaeon (秋風孤劍李鴻章)
2020-04-17 11:13:04始見火輪車
我第一次看到火車,是在這時(在蘇伊士運河)。每節車廂前後共四輪,上面像組合屋,
載貨的話可以好幾節車廂互通,機器在最前面(也可以倒車)。車廂高約2.1公尺,深度廣
度跟車底盤一樣。一車不夠,往往連結好幾車。每節車長約百步,可以互通。鐵路寬約
約1.5~1.7公尺,兩旁凸起如小田埂來承受車輪。路程漫的,一小時也能走百餘里,所以
常常日夜不停而可達萬里之遠。這技術之神奇巧妙,遠超縮地術。
然而把火輪車搬來中國,責那些打赤膊趕車、拉船來載人運貨的人就要失業了。歷朝歷代
最怕百姓騷動,火輪車還要開山鑿礦,會引起更多紛爭。若萬民失業,又有什麼方法讓他
們脫貧?如此就會有更多人被迫去當強盜竊賊,如此一來中外貿易更多阻礙,不靠兵力強
力鎮壓,無法解決。況且中國旅遊人數、富商人數、貿易人數都不如歐洲多。火車鐵路建
造成本又高,不提高票價不能回本。然而華人本性節儉,往來交易,大多是日用品,利潤
並不高。今天廉價商品、日用品搬運到千里外,動輒需要幾百幾千金,雖然時間節省了,
但誰願意付這錢,去養鐵道火車的開銷?所以除了各省十幾位富豪外,平常的商販旅客,
必定不會搭火車。我聖朝照顧人民,使他們愛家戀土,安土重遷,農工以及手藝人,不會
輕易離開家鄉。即使有錢人,偶有與朋友出遊,也多在家鄉附近遊覽,就足以增廣見聞。
不像洋人志在遠方,喜歡出遊,一旦動身出發,往往橫越數萬里,才覺得可以擺脫無知。
所以火車若在中國營業,一開始會因為新奇而吸引很多人,想來嘗試看看而人潮絡繹不絕
,不用半年,熱度沒了,乘坐者就寥寥無幾了,連一日煤費成本都賺不回來,遑論貸款?
更何況我國國策一向尊節愛民,也有常法在,不會為了蓋鐵路而驚動萬民,更不會為了這
種求利益而滿足貪欲的工程去花費千百兆。所以火車不能在中國使用,就像清靜無為的治
理方式不適合歐洲,道不同不可強迫其政策相同。
我至在船邊看風景,剛好洋人翻譯官禧在明在旁邊,就回頭跟他說。這位翻譯官是威妥瑪
(1)先生派來陪我的,從上海一路陪我到這。聽到我說的話,點頭。改天有英國人再來說
要在中國蓋鐵路弄火車,應該要這樣嗆回去。如果對方威脅逼迫,也請義正詞嚴的回他:
「這是我國內政。主權獨立國家,其他國家不得安域內政,你們萬國公法這樣說,怎麼
現在這樣強逼?」以他們的法去說服他們,他們必定打消念頭。
原文:
余之見火輪車,始諸此。車製。前後四輪,上蓋板屋數間(載貨則數間通而為一),機器
居前(亦可倒行)。屋高約六尺,深廣各如車之大小。一車不足,輒綴屬數車行。長亙百
步,而行不滯。鐵路寬約四、五尺,兩旁墳起如小埂以承輪。程之慢者,一時亦百余里,
故常數晝夜而萬里可達。技之奇巧,逾乎縮地矣。
然以行諸中國,則裸股肱、執策綏、操舟挽輦以度載人貨者,莫不盡廢其業。曆朝以騷動
百姓為戒,鑿山開礦,事難紛紛。舉行萬口嗷嗷,療窮何術?迫而為盜者日眾,則華洋貿
易,安堵無期,非恃強力以兵臨之,即可遏其饑焰也。中國遊客之多,富商大賈之眾,懋
遷獲利之厚,皆不如歐洲。火車開造鐵路,工費不貲,非厚取腳價,不足以償本息。然華
俗尚儉,往來販運,類多日用樸素之需,估利實屬無幾。今粗貨百擔,運赴千里,動須千
數百金。行程雖捷,誰甘割膏血,以相飼者?故各省十數豪商而外,尋常販客,必不搭載
火車。我聖朝綏奠群黎,同安樂土,農工百藝,莫肯輕去其鄉。豐裕之家,間有約伴遊觀
者,亦第馳跡近鄉,流瞬城市,即足以豁聞見。非若洋人遠誌,一動行縢,輒越數萬里,
然後可洗顓蒙。是即火車創行,樂其奇巧者,急一嘗試,絡繹奔赴以就駕;不及半載,勢
將乘坐寥寥,求抵一日之煤費工需,而不可必得,遑問本息?況撙節愛養,國有常經,必
不肯驚擾億萬眾生靈,傾輸千百兆銀幣,以舉此見利慾速之工程乎?是故火車之不能行於
中國,猶清靜之治不能行於歐洲,道未可強同也。
余正倚船欄凝睇,適洋翻譯官禧在明旁立,因顧之而言。此禧君者,威妥瑪所遣伴行,由
滬上相偕至此者也。聞余言,點頭。英人他日有持火車之說相商相勸者,當以是嗆之.其
或相逼勒,則請正告曰:「此我之內政也。自主之國,他人不得預其內政,爾萬國公法固
云然,今奈何相強邪?」就其自立之法折之,意必消阻。
(1)威妥瑪:https://reurl.cc/WdDyRe (就是發明威妥瑪拼音那位)
題外話,劉先生出訪前就有跟威妥瑪談過鐵路問題,當時還沒見過鐵路,但劉先生認為鐵
路建造過程中,拆遷百姓房屋田地容易引起民憤,讓好事者有藉口造反,不只清國有害,
以清國愚民的排外來看,在華英國人也會遭殃,所以還是別蓋鐵路比較好。
===============================================================================
英人好遊歷
英國人喜歡出遊,凡五大洲能到的地方,沒有不去測量地理資訊,研究各地天氣、人種之
差異、各種動物植物,還會寫成書、畫成圖,跟其他人炫耀以求在學術界成名。倫敦有地
理會(2),集所有圖書而收藏,互相參考比較,完成了各大洲地圖。所以談到地理,英國
人是最精通的。之前的駐京公使阿禮國(3)是他們的會長。十六日,宴請中國史者,聚集
地理會理的菁英,談論交流。研習中,即使是祝賀詞,也不離開地理主題。
英人好遊歷,凡五大洲蹤跡所至,莫不測量其道路山川之高下遠近,審辨其天地之寒暑燥
濕,人物之大小剛柔,鳥獸蟲魚花果樹木之奇常同異,勒為書,繪為圖,自炫於眾,以求
廁夫文學之林。倫敦有地理會者,集其圖書而收之,互相參考,遂成各大洲之輿圖記載。
故言地理,以英人為最精。前任駐京公使阿裏克,其會首也。十六日,宴中國使者,聚其
會友之俊傑,款洽談論,用示多材。筵席中,頌禱吉語,亦不離地理之說焉。
(2)地理會:應該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3)阿禮國:https://reurl.cc/NjqD19 後面說地理會長這點我懷疑有誤,會長列表上
找不到這位阿禮國先生。
題外話,不知道有沒有地理系的可以示範一下有什麼地理相關的祝賀詞,我只想的到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不知道英文有什麼地理祝賀詞XD
==============================================================================
倫敦新聞紙
倫敦新聞報紙,是社會輿論的重要媒介。國王經常看報紙上的批評,做為行政的參考。
有戴晤士報(4),由才是特優的上流階層主辦,全國都會看。第二等叫地哩牛士,再次一
等叫地利家其。還有司丹達,是官方報紙。而磨棱卜士,則是記載官員往來與升遷貶官的
情報,類似中國的宮門抄、轅門抄。討論政治者對時局政策的諷刺,以及主政者、政府為
政策的推行與辯護,都在報紙上。
倫敦新聞紙,乃清議所係。國主每視其臧否,為事之舉廢弛張。有曰「戴晤士」者,才識
特優之紳士主之,朝野所共覽者也。次則曰地哩牛士。次則曰地利家其。曰司丹達者,則
官授之意者也。曰磨棱卜士者,則備載仕宦往來與其升黜,無異中國之宮門抄.轅門報者
也。論政者之有所刺譏,與柄政者之有所伸辯,皆於是乎著。
(4)戴晤士報:泰晤士報 The Times
地哩牛士:https://reurl.cc/Y18QqL
地利家其:疑似這間(不確定) https://reurl.cc/z8AXq0
司丹達:疑似這間(不確定) https://reurl.cc/xZlXe1
磨棱卜士:懷疑與司丹達同一家,當初那家有分早報晚報。
如果有神人可以找出劉先生到底是說哪些報紙,再麻煩跟我說XD
作者: chuckbrown (四傑) 2020-04-17 12:59:00
推推
作者:
dismine (dismine)
2020-04-17 16:55:00推推,大陸YY小說種田派常用社會轉型的陣痛來帶過社會變遷中的紛亂,難怪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之嘆。
作者:
Klan (天才小釣手)
2020-04-17 18:41:00有查到阿禮國好像是1876~1878擔任皇家地理學會會長
作者:
kira925 (1 2 3 4 疾風炭)
2020-04-17 19:01:00真的維穩優先阿當然另一層面可能也跟他優先的是維持清朝統治
作者:
drkkimo (花貓~ 努力工作)
2020-04-17 19:46:00真是迂腐的觀念
以前一定會覺得他迂腐 但現在年長了 比較懂得去考慮時空背景後 也不是不能體諒他的思考 真難啊畢竟西方也不是直接變成那樣的 不考慮差異性與條件直接照搬 不管成不成都會是災難的
作者:
astroid (原來我這麼糟糕)
2020-04-17 22:01:00新科技的出現會導致原有的勞工失業 台灣最近的例子就是國道ETC 收費員的抗爭到現在都還沒結束一百年後台灣連幾百個收費員都搞不定 百年前的清朝人可以想到這層憂慮我認為絕不是笨
作者:
rockocean (大膽åˆæ°‘)
2020-04-17 23:26:00元末治理黃河就鬧紅巾軍 朱臭頭也是趁這次民變崛起
作者:
memoryautumn (åªæ˜¯å€‹é„‰æ°‘ 毫無å應)
2020-04-18 02:30:00可是從最近肺炎的情況 就能看出民情不同的差異了一開始政府呼籲要戴口罩 台灣人大部分人就乖乖戴上歐美那邊就愛理不理 甚至嘲笑戴口罩的人再說中國那種封城的方式 在歐美也是不可能實行的 一定會被抗議到炸
作者:
Zambro (Causality)
2020-04-18 07:22:00推,感謝轉成白話,太有趣了
作者:
nixo (good)
2020-04-18 10:58:00磨棱卜士 The Morning Post 1937年併入The Daily Telegraph
作者:
moonlike (Thema & Variationen)
2020-04-18 16:06:00大推!!!
他所慮並非杞人憂天,只是忽略了先進技術也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作者:
m2488663 (碧潭西岸辺露伴)
2020-04-18 19:47:00呼籲戴口罩那段... 我覺得政府現在說戴 跟以前說非必要可不戴的時候 台灣民眾好像都是戴爆
劉做的效益評估是正確的,然而這個沒什麼效益的奇技淫巧剛好是個和網際網路一樣會帶動產業革命的東西當然這是2020年的後見之明。
作者:
zien0223 (LazyCat)
2020-04-19 01:05:00以保守派來說他算是看得很明白了 瞭解新科技的優勢和弊端 也知道當時大清國情無法承受這種巨大變革
不過說到載客火車 好像真的不是當年清國急需發展的可是沒考慮幅員這麼大的地方運貨、軍事上火車極為重要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20-04-19 02:43:00他搭車的時候 英國已經是標準軌1435mm
作者:
Eileenso (當時 朱 顏 明 艷)
2020-04-19 15:50:00但就在沒多久後的民國初年,火車一蓋立刻變超實用的東西,應用量也大。所以他的想法就是錯的啊,人民需要。
作者:
zien0223 (LazyCat)
2020-04-19 16:13:00是啊 但是大清亡了啊XD
作者:
ZirconC (Zircon)
2020-04-20 07:33:00結果而言,鐵路就是促成大清滅亡的導火線之一啊XD
作者:
kira925 (1 2 3 4 疾風炭)
2020-04-20 22:28:00利益沒分配給地方阿...
作者: coollonger (轉角遇到旺~) 2020-04-21 13:59:00
短視政客各時代都有....
作者:
kira925 (1 2 3 4 疾風炭)
2020-04-21 14:48:00不見得是短視....
作者:
MidoriG (一條感情豐富的毛巾)
2020-04-25 19:01:00劉先生是保大清不保中國,清朝就是因為保路運動玩完了
作者:
Eileenso (當時 朱 顏 明 艷)
2020-04-26 09:48:00保路運動是因為政策處理的不好吧,朝廷給地方的徵收補償太差。而不是建鐵路這件事本身就會造成清朝的完蛋。
徵收補償差就跟鐵路造價和社會成本有關,變動大就難推大家都認為自己損失大,補償不夠 EX耕者有其田就像輪船鐵路運輸起來,鏢局就倒了,銀行來,錢莊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