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泰迪熊獎」之後: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2017/02/22, 藝文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SjkKN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首次摘下金熊最佳紀錄片大獎的台灣作品,黃惠偵《日常對話》躍上國際舞台,在鼓舞母親之外也期許政府正視台灣紀錄片創作生態。
文:洪健倫(放映週報 http://bit.ly/2lPu4RG)
《日常對話》在柏林影展獲得為多元性別題材電影設立「泰迪熊獎」下的最佳紀錄片大獎,是台灣首次獲此獎的紀錄片。本片監製侯孝賢導演在得獎後傳來訊息祝賀寫道,「任何藝術形式,都來自真實人生的描述,以寫實、變形、隱喻 來表徵生命中動人的情境;惠偵第一次拍紀錄片,毫不手軟地逼視自己的生命情境,寫實,動人,大家都看到了這部片子的能量,得獎的最大好處就是,國內上片容易多了。」
導演黃惠偵在得獎隔天接受專訪時說:「這是我拍這部片之前,完全沒有想到、也沒有期待的,所以覺得好不真實,卻又好開心。」同時,黃惠偵導演的家人也正在台灣繼續做著牽亡魂的工作,導演妹妹在工作開車時聽到廣播,馬上就告訴母親這個好消息,對此媽媽也很高興,「出國參展有得到一個獎、有媒體報導,長輩比較能夠實際感受到我們在國外的收穫。」黃惠偵導演笑說。
得獎的那刻,黃惠偵說感覺很不真實,從來沒想過走到這一步。她說得獎時沒有特別欣喜反而很安心,還好沒有讓幫助她的人失望,「這部片受到太多幫忙,例如在金馬影展時就會希望每一場票都賣完,不要辜負聞天祥老師的幫忙,柏林影展如果觀眾反應不好又或沒得獎,也會覺得對不起侯導,因為他特別擔任我們的監製。真的覺得我們運氣很好,現在回去還可以報告好消息。」
黃惠偵導演說,這次在柏林放映也有看其他入圍紀錄片,但只有《日常對話》的觀眾會在映後提問時,特別感謝導演與劇組拍出了這部作品;同時,海外觀眾可能囿於語言及文化,無法理解其中幽默,但在映後國外觀眾所提問題卻與台灣觀眾的非常相似,讓他感到非常驚訝。
「看到觀眾的反應,我相信《日常對話》真的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核心的情感經驗是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理解,他一定感受到了自己曾經經歷過了什麼,是跟這部片子有關的,而不只是看一部發生在國外的故事,這樣的反應讓我覺得非常欣慰。」
希望泰迪熊獎讓母親認同自己的人生
在《日常對話中》,黃惠偵導演在鏡頭前誠摯記錄她與母親的對話,透過與母親、家人的訪談,認識母親的過去也修復彼此疏遠的關係。
問到泰迪熊獎的肯定是否賦予人生更多意義,她表示相較自己更希望對母親的人生產生更多意義,「去年金馬放映完後,我覺得她從中得到了一個依據,重新解釋自己生命是否有價值。」黃惠偵的母親在片中常常覺得自己在過去受到種種家暴、歧視,都是不堪提起的秘密,「她以前會覺得你拍出來有誰要看,但是我覺得片子放完了,觀眾的反應卻讓她感受到了肯定,觀眾似乎在告訴她,你的人生確實是很有意義的,你經歷的一切,我們都知道你辛苦了,而且你有一個很堅強的生命經歷,這些反應改變了她。因而要出國參展,我媽媽都會跟朋友說。這種改變是她從《日常對話
》的觀眾反應中所得的,因此這次從柏林帶更多正面回應給我媽,是更重要的。」
而過去本片的短版《我和我的T媽媽》也曾受「台北國際酷兒影展」邀請進行全台偏鄉巡演,從觀眾的反應中,黃惠偵發現草根背景的觀眾其實對於這樣的與眾不同與挫折,是非常能接受的,「社會最底層的人生活本來就充滿各種辛苦,必須想盡辦法存活下來,因此大家對生命的包容其實是比較高的,很能夠接受別人的不同。同志生活真正挑戰到的是生活相對優渥,比較在意面子的中產階級。」而她更說:「我希望《日常對話》的獲獎,可以影響更多反對同志的人們,人的差異間需要更多的溝通與理解,而非各說各話。」
黃惠偵導演重新剪輯前一部短片《我和我的T媽媽》作《日常對話》,在這次金熊獎拿下最佳紀錄片大獎,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其母親的挫折與掙扎。圖為《日常對話》劇照
呼籲政府正視紀錄片補助政策 創造對獨立創作者更健全友善的環境
黃惠偵自己則希望透過《日常對話》在泰迪熊獎的肯定,幫助未來紀錄片創作的籌資。該片在發行商、海報設計、剪輯指導,都分文不取地參與相關工作,她希望可以讓大家可以在工作之中得到合理報償。「我覺得拍電影和搞社運有點像,導演不是這場運動的領導者,他只是召集很多人一起為一件事付出和努力,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此外,黃惠偵透露《日常對話》同時收到鹿特丹影展與柏林影展的邀請,他們最後選擇了柏林。「我們選擇柏林是想證明給台灣的公部門看,台灣的紀錄片是有辦法做到這樣的程度,來到國際一級影展。那公部門是不是應該也要正視國內紀錄片補助政策,提供紀錄片創作者更健全的創作資源。」
黃惠偵在擔任台北市紀錄片工會秘書長時,不斷呼籲政府改善紀錄片補助政策,將紀錄片的創作補助跳脫電視節目製作的框架,相關規定不應只考量大型製作公司而排除獨立創作者,或不得不和其它製片公司「借牌」,更應認真考量獨立創作者的人力限制簡化撥給補助款的方式,更不應要求受補助者無償授權公部門使用他們的作品,甚至自行授權國外電視台播映。但這樣的呼籲卻始終未獲重視,「台灣的獨立紀錄片工作者都必須為了生計而大量接案,被工作消耗心力,在批評台灣交不出好作品時也需看看這些創作者處在什麼樣的環境。」
《日常對話》結束柏林的行程後,四月將會在台正式上映。除此之外,黃惠偵也將受國家電影中心邀請,在3月4日下午兩點於「超越基金會」舉辦座談會。
本文獲放映週報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https://goo.gl/DXMzFW